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段峰  
【摘要】: 论文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在文化的视野下,运用文化诗学主体性、文化性和对话性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主体性问题,包括文学翻译主体从作者转换为译者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作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译者主体性的结构、内涵及其作用。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包括四章,分别为第一章“理论与阐释: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第二章“跨越差异与拥抱差异:当代文化研究视角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第三章“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视角的文学翻译主体性”及第四章“文化认知与身体体验:文学翻译主体性再认识”。这四章构成一个互为联系和支撑的有机整体,并按照背景、理论和视角(方法),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模型。翻译研究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都具有其学科发展的背景和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兴起既是后现代哲学思想在翻译研究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使然,同时也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自身发展的需要;厘清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定义及其内部关系问题是对此问题进行纵深研究的前提;同时,建立一个理论的主体框架是研究开展的必要基础,论文以文化诗学的主体性、文化性和对话性作为贯穿全文的理论思路,在此思路下,论文将文化的视野分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视野,从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视角、跨文化交流视角和体验哲学视角切入到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这样的结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总体结构的视角部分可随着新的理论出现或研究的深入而增加,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动态性。 绪论主要讨论了本课题的缘起及其学术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理论、方法、创新点和难点。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兴起缘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和文化研究派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研究热点。目前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翻译主体性中作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的关系研究;二是译者主体性的外向式和内向式研究,前者指译者主体性文化作用的描写性研究;后者则指译者主体性构成肌质的分析性研究。本课题研究将在上述两个方面展开,尤其注重第二个方向中被翻译研究界所忽视的译者主体性分析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中的缺陷。课题的创新点在于课题论文将文化作为研究视野的同时,区分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研究的文化概念对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影响,将文化诗学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解释文学翻译主体性的构成和作用。 第一章阐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背景和动因,文化是本课题的研究视野,是论文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但与此同时,翻译主体性研究又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重要支撑点。“文化转向”使翻译主体性中的译者主体性得以显现,但同时翻译主体研究又是翻译研究中心转移的目的地。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对整个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一章论述了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中国语境中的文化诗学和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基本理论,并从中提炼出主体性、文化性和对话性等观点作为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贯穿在整个研究中。第一章还对文学翻译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在翻译活动中,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有着明确的所指。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操纵”文本的具体实施者,而影响翻译活动的进行和结果的,除了译者主体的主体性外,还有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作者和读者并不表现为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主体,但却具有主体的作用,即具有主体性质。作者的主体性是由翻译是在原著上的再创作这一翻译本质决定的,而读者的主体性又代表了译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规范和制约。翻译活动就是调节、协商这三种主体性关系的活动,这种不同主体性的互文关系,即主体间性才应该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重心所在。最后,第一章讨论了译者的隐身和显现,认为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文艺学研究方法将作者神圣化和权威化,语言学研究方法则将原文神圣化和权威化;前者轻视和贬低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后者则根本无视译者的存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对译者积极作用的肯定,表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成为翻译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开始,论文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文学主体性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本章分译者主体性与翻译伦理、“离散译者”与“趋同求异”、女性译者主体意识的文化意义等三节。本章从后殖民翻译伦理、“离散译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角度,分别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文学翻译主体性具有一定适度性,要受到翻译目的、翻译规范、翻译伦理等因素的制约。翻译伦理是译者自觉遵守的翻译道德准则,当今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伦理的回归是对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反思,但是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翻译伦理的翻译伦理,具有后现代和后殖民时期的特征。2、译者是沟通差异的桥梁,在后殖民的游移和疆界文化中,传统意义的翻译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在离散的状态中,一切都是游移不定、互动互构,充满了“杂合”的性质。异质在离散文化的运动中被重新构建,它既别于源语文化,又别于译语文化。翻译既展示差异又跨越差异,将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离散有机结合起来,目的语读者就可能更加倾情地阅读与体验异化翻译。3、女性译者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重新发现、女性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译者主体意识觉醒的政治含义等议题,是同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性译者主体性的提出其政治和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对翻译的学科意义。 第三章包括了人类文化学与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学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深度翻译-译者的话语空间等三节。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特殊形式,具有文化交流的所有特征。文化之间的普遍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也是文学翻译可译性的基础;文化之间的“异质”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文化异质构成了文化他者,使文化自我有了对照物,并反射出文化自我的长处和缺点。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跨越文化障碍,促进文化交流;但这种跨越文化障碍绝不意味着对文化异质的消除,文化异质是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最基本动因,是使跨文化交流始终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状态的最基本保证。深度翻译作为译者的话语空间,是译者再阐释的一种手段,深度翻译通过在译本中增加按语和注释,构建文本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和烘托历史氛围。让读者在文本和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译者需要在以传送异质文化为主要特点的跨文化翻译活动中作好文化协调人的作用。 第四章分为了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文学翻译的文化认知问题;二是译者的翻译体验问题。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构成完整的译者主体性。本章共三节,分别为文学翻译的文化认知、转向译者与翻译的身体学、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身体学。作品的文化心理也包含了作者的文化心理,译者在探索作品的文化心理的同时,也相应了解到作者的文化心理。在作品的文化心理和作者的文化心理之间,译者应专注作品文化信息、文化心理和文化气质等的认知。译者的认知方式也是译者的心理活动方式,从整体到部分的格式塔式认知方式是探索作品文化心理的有效方式。文学翻译的文化翻译从对原著文化意义的认知到传达原著的文化意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译语文化的影响,但是否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并使其圆通地进入译语文化,是译者是否能够担当起文化传达任务的关键。 语言行为是基于体验上的认知行为,语言认知以范畴化的形式来表现;语言认知不是一种超验的行为,而是在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特点是体验性、受环境制约和交互性。罗宾逊也提出了翻译的身体学观点,强调译者主体性所包含的体验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体验和认知的结合体,译者体验表现为译者在翻译中的身体和情感体验,认知则表示在此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认识。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的身体学理论相互映证和支持,为分析和描写文学翻译研究主体性这一十分关键的翻译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最后为结语,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基本态度是倾听与对话,倾听是一种态度,是对话的基本前提,它可以消解独白,也可以挽救失语。倾听是一种行为,去帮助被遮蔽、被隔离、被忽视和被遗忘的发出他们的声音,例如在中西方译论中传统译论的声音,翻译与实践中实践的声音,文学翻译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中内部研究的声音,译者主体认知和体验中体验的声音;在倾听中产生了对话,而对话的开始便是交流的开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镇源;;论后解构主义时代译者主体性之重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3期
2 曾江霞;;译者主体性与电影《功夫熊猫》台词翻译[J];电影文学;2009年20期
3 刘丽;;从语言哲学角度看译者地位的变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2期
4 高秀英;;论译者的主体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薛莉;;论翻译主体间和谐的共在关系[J];电影文学;2007年20期
6 杨琴;;作者的身份建构——对解构主义作者消亡的重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7 张轶哲;文军;;主体间性在汉诗英译中的体现[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8 高振;费斐;;美学是一种对话[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9 李娜;;读者“期待视野”下中文宣传画册的英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10 吴迪龙;;译者主体性之哲学思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1 翟婷婷;;巴赫金交往思想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2 徐岚;;后现代视野中译者地位的转变——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3 袁素平;;文化视野下林纾及其译介活动评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4 顾广梅;;从巴赫金复调诗学看《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J];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5 杨镇源;;论“忠实”之后的文学翻译伦理重构[J];当代文坛;2010年04期
16 陈宋洪;;走向主体间对话的翻译研究——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路线的哲学诠释学反思[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7 郭卉;;翻译主体和主体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8 魏家海;;文学变译的间性协作[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19 袁素平;;文化视野下中西译坛奇才——林纾、庞德之比较[J];时代文学(上);2010年04期
20 李庆明;刘婷婷;;从伦理视角重释译者主体的“忠诚”[J];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庄品洁;;论《日瓦戈医生》中的对话性因素[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姜晓梅;;文化视野下的理想、信念和纪律[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万小龙;;科技文化视野下的两型社会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丁保玉;解乒乒;;从文化视野探析中国舞狮运动的发展历程[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安世遨;大学生对话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丁欣;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6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9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丛丛;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宏顺;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游海霞;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4 毛立京;试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D];山西大学;2006年
5 刘晓玲;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韩佳;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9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剑威;拓宽文化视野 发展艺术事业[N];鹤岗日报;2011年
2 记者  陈彦 陈恒才;香山文化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思想高度[N];中山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恒才 杨彦华;“中山人在上海” 开拓文化视野[N];中山日报;2010年
4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张法;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N];光明日报;2011年
5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王炳权;在文化发展视域中观照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6年
7 丁亚平 ;关于艺术与艺术学的对话性理解[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白玉琼;一部社会文化视野的美术史[N];美术报;2005年
9 王尧;文化视野中的体育[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张华;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疾病医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