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诊断研究
【摘要】:激光驱动X射线源的实验研究是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相关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激光产生高温等离子体辐射的X射线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如等离子体温度、密度、离化度、不透明度以及各种输运波动和不稳定性等参数。为真实了解高温等离子体内部的状态及各种运动过程,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对等离子体中各种离子和电子的上述状态参数进行测量。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度作为反映等离子体内部各向异性的主要物理参数,可以辅助校验等离子体密度、温度等参量,是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光谱诊断的重要研究内容。极化光谱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离子-电子碰撞产生的极化光谱,极化X射线对电子分布及磁场非常敏感,能够提供等离子体各向异性的信息。
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AF,No.10576041)的资助下,对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光谱进行较深入研究。分析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机理、诊断方法和X射线晶体衍射理论,设计了以正交布置的“双晶技术”为基础的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谱仪,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20焦耳激光装置上实验,得到了铝元素激光等离子体类氦极化光谱,验证了激光等离子体内部存在各向异性现象。重点阐述了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度分析模型、极化光谱诊断方法、极化晶体谱仪设计和实验过程,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计算了等离子体X射线的极化度和电子密度。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1.在国内率先开展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基础理论及极化度计算模型的研究。通过激光等离子体中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与原子碰撞产生分裂的激发辐射分析,在磁量子数变化ΔMJ=0或ΔMJ=±1的情形下会发生塞曼跃迁并辐射极化光谱。综合分析了基于斯托克斯参量、辐射截面和布居排列辐射的三种极化度算法,这三种方法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表明极化度会随着碰撞电子能量增加而减小,并逐渐趋近于零。
2.针对现有双晶法和激光装置接口问题,提出了修正双晶综合诊断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不受光程和全偏振角限制,能够满足晶体诊断X射线的实际应用情况。其中双晶技术相对于角矢量辐射法和旋转分光计法,更适合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诊断。本文根据实验装置接口情况,结合等光程和全偏振角双晶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修正双晶综合诊断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极化光谱诊断方法。
3.根据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诊断方法,研制了结构新颖的激光等离子体极化晶体谱仪。传统晶体谱仪一般只有一个通道或者对称的双通道,很难满足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光谱诊断。本文采用新型的正交布置双晶结构,即在与入射电子束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正交布置两片晶体分析器,形成正交双通道。而每一个通道的晶体分析器可以灵活采用不同几何结构,如平面、椭圆及球面,其色散元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晶体材料。
4.探索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诊断的实验方案,验证等离子体内部存在各向异性现象。基于斯托克斯参量算法,计算了等光程和不等光程两轮实验数据,获得铝离子类氦共振线w及互组合线y的极化度,分别为+0 .1204_(0.0096)~(0.0204)和+ 0.0885_(0.0916)~(0.0679),与极化度理论值较吻合,结果显示铝激光等离子体内部存在各向异性。
5.根据类氦共振线与互组合线强度比密度诊断法,结合实验光谱数据,推算出Al离子电子密度为0.9~1.5×10~(20)cm~(-3),与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理论值基本一致。通过所测极化度和密度值探讨了这两个物理参量的定性关系。实验结果数据分析表明该极化晶体谱仪的性能已满足设计要求,适合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极化光谱诊断。
|
|
|
|
1 |
马柳;时家明;袁忠才;张玮;;圆柱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光谱诊断[J];光散射学报;2008年03期 |
2 |
普小云,杨灿珠,傅宏郎,林理忠;常压微波感耦氖等离子体的光谱诊断[J];量子电子学报;1994年02期 |
3 |
董凤宇,王季梅;真空电弧的光谱诊断[J];力学学报;1990年03期 |
4 |
薛利红,罗卫红,曹卫星,田永超;作物水分和氮素光谱诊断研究进展[J];遥感学报;2003年01期 |
5 |
岳斌,苏铁,余福明,杨富荣,张传斌;电弧加热射流O_2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温度测量[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4年01期 |
6 |
董丽芳;李永辉;陈文军;李雪辰;;空气介质阻挡放电中氮分子离子的转动温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12期 |
7 |
刘峰;董丽芳;;氩气微放电通道电子激发温度的空间分布[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8 |
李立春;董丽芳;齐玉妍;赵海涛;;氩气/空气介质阻挡辉光放电特性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9 |
丁培柱,潘守甫,母英魁;光学厚柱对称等离子体光谱诊断的分段线性插值解法[J];中国激光;1991年11期 |
10 |
郝东山;郝晓飞;黄燕霞;;Compton散射下激光等离子体界面附近电子的运动[J];光子学报;2009年01期 |
11 |
郭玉彬,李福田;小型激光等离子体软X射线源辐射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1995年07期 |
12 |
江南,陶晓峰,凌一鸣;无声放电等离子体的光谱诊断[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0年02期 |
13 |
朱丹平,邵华,吴毅雄;电弧等离子体光谱诊断中Abel反变换的实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
14 |
连少辉,杨士珍,王家平,傅便翔;肿瘤的光谱诊断及光动力治疗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初析[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4期 |
15 |
刘鑫;徐勇;张晓光;王毕艺;李建峰;杨学锋;;大气压下氮气介质阻挡微放电中分子振动温度的时间分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10期 |
16 |
В.РоэановИ.Лебо
,杨颖;激光与未来的动力[J];世界科学;1983年08期 |
17 |
董丽芳,冉俊霞,尹增谦,毛志国;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激发温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8期 |
18 |
董丽芳;刘峰;李树锋;刘富成;;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激发温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19 |
杨丽;董丽芳;张彦召;李立春;;介质阻挡放电的光谱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20 |
董丽芳;刘峰;李树锋;冉俊霞;贺亚峰;李雪辰;庞学霞;;大气压氩气/空气介质阻挡放电中分子振动温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