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工件应力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研究
【摘要】:随着航空航天、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动力机械的速度、承载能力的提升,安全事故的破坏程度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应力及疲劳寿命导致的安全事故占很大一部分,当前迫切需要了解工件破坏的应力及疲劳寿命状况。工业CT技术可获得工件内部断面或三维图像,为内部缺陷检测和工件应力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提供基础。本论文以工业CT (Computed Tomography,CT)为研究平台,以CT图像边缘提取获得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扩展有限元应力分析、疲劳寿命预测,这对提高工件的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论文的贡献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维图像边缘提取的稳健(Robust)统计尺度区域拟合模型。图像中灰度不均的目标与背景以及局部细节特征很难提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人提出了区域尺度拟合模型,该模型利用了可控尺度局部区域的灰度信息,但是,仅仅使用灰度信息可能导致低的收敛率和较弱的降噪能力。本论文充分利用稳健统计方法抑制图像噪声的优点以及尺度区域拟合模型提取图像局部信息的优点,在尺度区域拟合模型输入信息中添加局部四分位距与局部绝对离差信息,用于锐化输入图像目标边缘,以提高活动轮廓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添加局部中值信息用于去除图像噪声。与尺度区域拟合模型相比,改进的尺度区域拟合模型收敛速度更快,抗噪声能力更强。
2、研究了三维图像边缘提取的局部稳健统计C-V模型。由于C-V模型能够获得封闭而精确的目标轮廓,该模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图像边缘提取并推广到三维。然而,伪轮廓和噪声的存在会导致活动轮廓停靠在不理想的边界。为了克服上述困难,通过引进稳健统计方法改进三维C-V模型。在改进模型中,把局部四分位距,局部绝对离差和局部灰度中值信息代替三维C-V模型的图像灰度信息,局部四分位距与局部绝对离差信息用来锐化图像目标轮廓,局部灰度中值信息用来抑制噪声。与三维C-V模型相比,改进的三维C-V模型图像边缘提取精度更高,抗噪声能力更强。
3、研究了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深埋缺陷应力分析方法。普通有限元软件ANSIS对于规则缺陷能够作出其矢量图形,进而分析其应力,但对于不规则缺陷,由于很难构造其矢量图形,因而不易获得其应力分布。此外,为了提高缺陷区域应力分析的精度,必须在该区域划分高密度网格。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设计了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铸件缺陷应力分析的流程,并对流程的关键步骤—扩展有限元分析进行了改进:用C-V方法的水平集函数构成扩展有限元的富集函数,以分析任意形状缺陷的应力。对于规则缺陷,与有限元软件ANSIS相比,改进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在应力分析精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需要较少的网格。对于不规则缺陷,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缺陷应力分析流程已运用于铁道货车侧架缺陷的应力分析。
4、研究了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在役工件深埋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方法。表面裂纹的扩展寿命已经能够被预测,而对于在役工件的深埋裂纹,由于对其检测的困难以及裂纹扩展后形状变化的复杂性,很难预测其扩展寿命。为此,本论文设计了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在役工件深埋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流程:在役工件经工业CT扫描,得到含深埋裂纹的CT图像,采用Canny算法提取其裂纹边缘轮廓。然后对长宽比比较大的裂纹,研究了逐步缩小椭圆短轴的方法以实现裂纹边缘椭圆拟合,最后把逐步缩小椭圆短轴的椭圆拟合算法与Paris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算法有机结合,跟踪裂纹扩展后的形状变化,预测深埋裂纹扩展寿命。
5、研究了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在役车轮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弯曲疲劳寿命是车轮重要的性能指标,目前其预测方法主要适用于车轮的设计模型。为此,本论文设计了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在役车轮疲劳寿命预测流程:首先用工业CT对在役车轮进行扫描,得到其切片图像;在运用高斯滤波函数对切片图像预处理后,采用移动立方体方法提取三维表面;接着运用顶点删除法和Laplacian算法简化和平滑三维表面;将三维表面模型导入UG进行处理得到三维CAD模型;最后借助于有限元方法,通过模拟在役车轮工况,建立边界条件,得到在役车轮的应力分布,并运用名义应力法预测在役车轮的疲劳寿命。
|
|
|
|
1 |
郝明珠;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2期 |
2 |
任为端,李昌存,荆志敏,李明光;肾外伤的CT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8年03期 |
3 |
李晓阳,张丽君;相关硬脑膜改变对脑膜瘤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年02期 |
4 |
江根苗,连兵,刘晋军,王怀志;CT图象重建的算法优化和代码优化(英文)[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S1期 |
5 |
李晓文;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治疗[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1年03期 |
6 |
金亚秋,刘长龙,徐立功;对称分层体非均匀衰减系数的矩阵反演法[J];科学通报;1995年16期 |
7 |
刘杰,施寅,阮秋琦;CT快速图像重建算法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
8 |
李玉彬,李向良,张奎祥,曹绪龙;微焦点X射线计算机层析(CMT)及其在石油研究领域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3期 |
9 |
黄凯音;X线及CT检查在外伤性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及讨论[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年02期 |
10 |
李西兵,范彦斌,曾志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基于非接触测量反求建模中的应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1 |
孙立新,王莉,王宏涛,马慧,胡军,袁令锦;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3年01期 |
12 |
朱胜利;CT影像工作站的建立与应用体会[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3年04期 |
13 |
杨朝辉,舒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伪彩色化对诊断率的影响之研究[J];电脑学习;2004年02期 |
14 |
刘晓,杨朝文;抽样间距和投影数对卷积滤波法图像重建质量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5 |
曾茜,杨克柽,吴向阳;CT设备噪声和场均匀性的新检测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3年07期 |
16 |
朱青肖,宋福京;CT诊断胸部平片隐匿部位肿瘤的检出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年02期 |
17 |
王贤刚,郭志平,彭亚辉,张朝宗,田杰谟;三维高分辨工业X-CT系统[J];高技术通讯;2002年08期 |
18 |
苏永松,许忠信,李浩宇;一个基于PC的骨科手术模拟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3年21期 |
19 |
葛辉玉,于桂英,李丰,刘影;用螺旋CT机做消化道检查的方法改进[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1期 |
20 |
邹豪,Heang K. Tuy,刘积仁;医学图像三维表面模型重建[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