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的再思考
【摘要】:“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经典,但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普遍性和匿名性难以对网民施加群体压力,普通大众可以能在虚拟空间畅所欲言,不再害怕被孤立,故该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已不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生态下,其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环境和传播议题和诺依曼所处的时代大相径庭。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现实矛盾不断累积,由于底层情绪的压抑以及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使得敏感公共事件如涉官、涉警、涉富时,网民言语过激,草根意见兴起,网络民意沸腾,公共事件的舆情发展规律不单是“沉默的螺旋”逻辑,更是遵循社会抗争的逻辑。
论文通过选取网络热点“李天一案”和“夏俊峰案”作为案例,对影响力较大的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相关数量进行统计,在天涯论坛和新浪微博上抽取具有代表性的评论,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这些样本及其回贴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这两个案例的网络舆情状况,形成对网络舆情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对帖子内容的深入分析,探析“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运行过程和时代特征,即:传播方式革命化,参与者非理性化、传播途径多元化以及传播内容标签化;总结出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中仍表现出“沉默的螺旋”现象,其中的“刻板印象”和“群体盲思”都社会抗争中的策略和手段;而这些社会底层情绪的宣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依网抗争”心理,因“把关人”的缺位,又反过来加速了“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