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认知
【摘要】:吴良镛院士曾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提出过关于“山水文化体系”的学术问题,即: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体系”的构成样态、工作原理等“尚有待进一步挖掘”。2013年,面对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城镇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与文化问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制定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战略性任务,更加明确了兼顾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的重要性。至此,对“山水文化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理论成果转化为当代实践价值的学术工程具备了相应的现实基础。在人居环境科学领域内,山水文化体系属于“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范畴。论文首先围绕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的理论认知问题,比较近当代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成果,选择将四个基本哲学问题(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与四种哲学派别属性(巫、儒、道、佛)作为哲学定位工具,对相关文献、案例进行归类,并对其组织关系进行厘清。其后,围绕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的实践认知问题,以我国12座历史城市(重庆、都江堰、温州、福州、阆中、北京、南京、成都、丽江、苏州、杭州、大理)为例,捕捉不同空间境界类型的历史组织关系,由此建立更为具体、多元、融贯的实践认知体系。综观全文,最终形成以下6个观点。1)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在理论上其实具有较为清晰的解释架构;其介入空间实践的过程,可被理解为空间实践主体就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这四个基本哲学问题(四方架构)进行回答的过程。2)空间实践主体所秉持的形上学不同,四个基本哲学问题之答案也就不同;中国哲学具备多元化的形上学,进而导致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理论构成具有多样性与层叠性;巫、儒、道、佛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上四套型态鲜明的形上学,其对传统空间实践活动的渗透不可谓不普遍而深刻,由此搭建出的理论认知体系,具有“四重四方”的构成样态。3)在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多元形上学型态当中,“山水”一直是架构天地万物的“空间枢纽”与价值意识的惯用“比附对象”,这是山水文化体系概念之所以成立的哲学根基,也是传统空间文化将“山水”作为核心范畴的缘故。4)传统人生实践与空间实践不仅共用着多套山水形上学,而且具有相同的形上学进路,并能呈现出三种彼此类似的操作模式(人或空间的修炼、修养、修行),致使存有者人格境界与相同形上学体系下的空间境界达成普遍的从属关系。5)“显隐山水系统”的生成机制,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建立“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精妙智慧,它同时涉及空间实践的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涵盖六种山水空间境界(物性山水、神性山水、德性山水、自性山水、空性山水、渡性山水)。6)文化根基决定了物性山水或神性山水是多数实践的初始导向;德性山水大多基于已有神性山水空间格局的再开发与再解释;自性山水、空性山水、渡性山水一般具有嵌入性与不稳定性;六种山水空间境界之间存在伪饰、迭变、重叠、迁就、交错、溶解、嵌入等多种历史组织关系;从汉代至清代,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实践主要是以原始空间哲学为根基,儒家空间哲学为主干,道、佛空间哲学为补充的复合实践体系。最后认为,山水文化体系曾是中国人为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实践编织的一张意义之网,其对于当代空间实践的价值反映在:借助于现代空间创作,更加准确地提供某种符合中国人传统认知习惯(方法)的安全感、归宿感、慰藉感、愉悦感与历史感,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伦理活动与哲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