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轨道换乘站周边街区空间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城市轨道站点的开发越来越紧密,与之产生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国内对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种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目前国内城市设计范畴内针对山地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周边空间综合开发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轨道换乘站点为例,对其周边街区空间的土地利用、空间联系、功能使用物质要素特征进行梳理,并通过对乘客行为活动及出行方式等相关因子展开研究,探讨提出换乘站周边街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周边街区空间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本文针对当前轨道交通发展背景,对重庆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特征及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进行介绍,探讨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和周边街区空间的影响。从国内国外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两方面的相关研究着手,对已有理论成果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介绍了三个在国内外比较成功的轨道交通站点案例。以上内容一方面为本文针对重庆市轨道交通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借鉴,另一方面为空间优化策略的提出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经验支撑。其次,对主城区典型轨道换乘站点进行研究,将站点分为两类,换乘核心型站点,包括小什字、较场口、大坪站;换乘枢纽型站点,包括两路口、牛角沱、红旗河沟站。确定各站点合理影响区及现状研究方法,进行实地深入调查,调查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关联、人群活动及居民出行特征三个方面。对各类站点现状的数据归纳总结,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出换乘站周边街区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方面,各类站点的用地布局不合理导致土地集约度呈现一般水平,且周边街区需拓展开发;空间关联方面,各类站点的接驳空间及街区空间联系薄弱,功能使用方面,各类站点周边功能使用不均,且使用者对功能感知消极。针对以上三类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政策体制、开发机制、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明确了引发各类站点及周边街区问题产生的深层面、多方面诱因。最后,对换乘站周边街区空间问题及原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重庆轨道站周边街区空间在土地、空间、功能、环境四个方面优化策略,以及各类站点的案例优化示意。以联合开发模式为原则,控制地块开发模式,构建均衡化的用地布局;结合山地特色,增强站点与街区及街区间的空间关联,形成“地铁中的街区”的多层次空间联系网络;以“空间—时间”四维功能理念,合理分配街区功能,形成“建筑中的地铁”立体化的复合功能模式;将广场及绿地与站点聚合,营造舒适的街区环境。本研究希望为后续有关山地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对轨道交通换乘站及街区利用探索,探求符合我国的特点,使轨道换乘站点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多的功能,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