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与规模—丘陵型中小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研究以邻水县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城市空间开发边界,作为现如今重要的国家空间管控手段,已经在政策层面上得到理论上的肯定与工作上的推广。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实施和持续运行,能有效缓解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往更加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划定中,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城市面临的态势有所不同,与北京、上海等以存量优化为主的城市相比,作为城镇化基层稳定器,大多数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大的县级中小城市尚处于以增量为主的状态,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安全底线作为开发边界就会出现边界过大,对于城市精明发展引导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如何精细化划定丘陵型中小城市的开发边界,集约有序地利用空间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开发边界理论及实践方面发展的整体脉络,针对城市开发边界与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实践案例,分析提炼经验要点,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意义进行再认识,进而提出与我国中小城市空间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城市开发边界方略--从生态安全保护的角度出发,体现“底线思维”的城市生态底线边界,和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体现“生长思维”的城市的精细化开发边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结合两个层面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与步骤。本文以邻水县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丘陵型中小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通过邻水县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与各项规划统计资料,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城市用地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解析,探寻城市空间增长的趋势与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因素。基于前述理论构建,从“底线”和“生长”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借助GIS等空间分析软件对用地适宜性限制条件进行分析,探寻扩展的刚性约束条件,进行开发边界的初步划定。在此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的基础上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分析,建立经济,能耗,城市建设用地三者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探寻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借助ANN-CA模型对城市在不同情景下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从而得到更加精细化的城市开发边界。研究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川东山岭槽谷相间的资源型小城镇空间增长模式与开发边界划定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