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
【摘要】:2020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与政治中心北京,金融中心上海定位不同,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它以“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精神”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焦点。深圳不仅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中心,更代表着“中国道路”的实践范本,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受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外媒在报道深圳经济特区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的反映现实,而是一个带有主观参与的建构过程。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的塑造不仅要关注“自塑”形象,还要重视“他塑”形象,外媒对深圳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直接影响国际友人对中国的认知与感受。因此,要重视城市形象的国际舆论导向,以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策略,提升城市海外形象塑造力与传播力。本研究选择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为代表,时间段选取1980年8月至2020年7月,共筛选出研究样本412篇。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法,旨在探究《纽约时报》中深圳市的媒介形象呈现及形象建构成因,并对深圳城市形象的海外传播力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这四十年间,《纽约时报》中深圳市媒介形象主要有四点变化,第一,报道议题更丰富,形象由单一变得立体多元;第二,关注经济、科技议题,采取平衡式报道,出现“中国威胁论”;第三,在社会面貌议题中,正面报道数量增加,从冷漠的城市逐渐呈现出温情的城市形象;第四,在城市建设议题中,报道情感倾向逐渐中立、客观,从一个落后的的城市逐渐呈现为繁华的城市形象。总结《纽约时报》中深圳市媒介形象各阶段特征,发现1980年8月-1990年7月的报道主要以负面的政党框架为主,呈现政治问题突出的深圳;1990年8月-2000年7月以冲突框架为主,关注政治改革冲突及社会矛盾;2000年8月-2010年7月以事实框架占主导,冲突框架比重大,关注经济发展负效应;2010年8月-2020年7月以事实框架为主,呈现经济、科技发达,社会矛盾尖锐的深圳。最后,将《纽约时报》中深圳市媒介形象的变迁成因主要归结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媒介环境因素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