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

李雨坤  
【摘要】:2020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与政治中心北京,金融中心上海定位不同,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它以“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精神”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焦点。深圳不仅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中心,更代表着“中国道路”的实践范本,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受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外媒在报道深圳经济特区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的反映现实,而是一个带有主观参与的建构过程。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的塑造不仅要关注“自塑”形象,还要重视“他塑”形象,外媒对深圳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直接影响国际友人对中国的认知与感受。因此,要重视城市形象的国际舆论导向,以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策略,提升城市海外形象塑造力与传播力。本研究选择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为代表,时间段选取1980年8月至2020年7月,共筛选出研究样本412篇。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法,旨在探究《纽约时报》中深圳市的媒介形象呈现及形象建构成因,并对深圳城市形象的海外传播力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这四十年间,《纽约时报》中深圳市媒介形象主要有四点变化,第一,报道议题更丰富,形象由单一变得立体多元;第二,关注经济、科技议题,采取平衡式报道,出现“中国威胁论”;第三,在社会面貌议题中,正面报道数量增加,从冷漠的城市逐渐呈现出温情的城市形象;第四,在城市建设议题中,报道情感倾向逐渐中立、客观,从一个落后的的城市逐渐呈现为繁华的城市形象。总结《纽约时报》中深圳市媒介形象各阶段特征,发现1980年8月-1990年7月的报道主要以负面的政党框架为主,呈现政治问题突出的深圳;1990年8月-2000年7月以冲突框架为主,关注政治改革冲突及社会矛盾;2000年8月-2010年7月以事实框架占主导,冲突框架比重大,关注经济发展负效应;2010年8月-2020年7月以事实框架为主,呈现经济、科技发达,社会矛盾尖锐的深圳。最后,将《纽约时报》中深圳市媒介形象的变迁成因主要归结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媒介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周燕;;解析《纽约时报》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框架[J];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04期
2 魏世传;;浅析《纽约时报》中国雾霾报道的特点和启示[J];今传媒;2014年09期
3 江若男;;《纽约时报》对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报道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11期
4 黄蒙;;纽约时报对钓鱼岛争端报道的倾向性——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J];青年记者;2013年06期
5 薛可;栾萌飞;;中美新闻框架下的上海形象建构——基于《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的对比研究(2007-2016)[J];新闻记者;2017年03期
6 谢文玉;;《纽约时报》对汤姆·海登形象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邵雍;;《纽约时报》视野下的上海城市化进程[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8 刘国慧;;西方媒介镜像下的内蒙古形象——以《纽约时报》为例[J];当代传播;2013年01期
9 郗蒙;;浅析美国媒体在中共“十八大”后的涉华报道特点——以《纽约时报》为例[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4期
10 仇烨;;2008年《纽约时报》头版涉华报道研究[J];今传媒;2012年02期
11 付蔚;;国际疫情中的媒体污名化行为研究——以《纽约时报》1918年流感的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21年03期
12 耿昕;郭永虎;;近代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西藏——近代《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年05期
13 张怡晟;;关于《纽约时报》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报道的研究[J];国际传播;2019年06期
14 刘海华;宋永琴;;《纽约时报》数字化新闻产品创新实践与探索[J];声屏世界;2021年24期
15 袁卓喜;曾艳春;;西方报道中的中国叙事建构——以《纽约时报》“一带一路”报道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01期
16 蒲卓彧;;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污名化研究——以《纽约时报》相关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21年07期
17 郝爽;;基于语料库的美国媒体对京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1978—2020)报道为研究对象[J];戏曲艺术;2021年03期
18 萨拉·塞尔;张建中;;纽约时报数字订阅战略的发展[J];青年记者;2020年16期
19 李彦松;;中美媒体有关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报道的调查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视听;202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国慧;;西方媒介镜像下的内蒙古形象——对改革开放后《纽约时报》内蒙古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2 柯文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路透社与《纽约时报》关于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比较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3 殷玉倩;;英美主流媒体如何报道中国——从框架理论看《卫报》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A];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2辑)[C];2008年
4 张丹萍;沙涛;;中美全球治理角色转移之际美国媒体涉华报道新情况——以《纽约时报》2016年涉华报道为例[A];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3期 秋季号)[C];2017年
5 吴飞;;新闻媒体应该享有这样的特权吗?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剖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高雅;黄骏;;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与新闻框架建构——以《纽约时报》“神舟”号系列飞船报道为例[A];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第五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集[C];2014年
7 周佶;徐薇;;对“5.12”大地震后《纽约时报》和《新京报》相关报道的媒体话语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从新闻生产流程透视中美讣闻报道差异——以《新京报》和《纽约时报》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9 宋晓舟;;《纽约时报》对华经济新闻报道的评价资源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志明;;科技报业采编合一的探讨[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1 ;媒体如何架构危机事件——以山西疫苗事件和美国沙门氏菌事件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12 胡兴旺;;美国主流报刊的美籍华人报道研究[A];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2辑)[C];2008年
13 ;日本经济为什么仍被看衰?[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14 李珠;;2011年度中外数字报纸发展报告[A];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9辑)[C];2012年
15 贺幸辉;沈思莹;;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媒介形象与审美观的变迁——以《健与美》杂志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育新闻传播分会)[C];2022年
16 周毅;李金宝;;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对体育明星的媒介形象塑造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中郎平的媒介形象为个案[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育新闻传播分会)[C];2022年
17 王艺潼;马格格;;我国冬奥明星运动员新媒体拟社会互动理论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新闻传播分会)[C];2022年
18 戴萌;;微博环境下惠若琪媒介形象的他者建构和自我建构[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新闻传播分会)[C];2022年
19 刘静;;从李娜“法网夺冠”看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全媒体塑造策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20 陈敏;;从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看传统媒体的转型——以“澎湃新闻”为例[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菲;《纽约时报》受众拓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2 徐惊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的萌芽与演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年
3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4 胡华芳;《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北京奥运相关新闻的批评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罗娟丽;美国媒体对中国问题报道的倾向性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6 吴柏祥;《纽约时报》与《光明日报》英雄报道与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孟慧丽;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D];复旦大学;2012年
8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9 严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雨坤;《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D];重庆大学;2021年
2 初秀秀;《纽约时报》昆明暴恐事件报道框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金小燕;《纽约时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形象建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柳金旗;《纽约时报》镜像下的另类中国[D];武汉大学;2005年
5 郑广元;特朗普执政后《纽约时报》官网涉华报道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9年
6 王逸冰;《纽约时报》涉华食品安全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7 郑媛;《纽约时报》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
8 毛雨婷;《纽约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倪炜;《纽约时报》中的重庆经济、文化与社会形象研究(1997-2017)[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10 蔡驰成;一种观念:作为交往的报纸[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11 史媛媛;中美报纸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12 张丹;《纽约时报》报道“一带一路”的特点分析[D];河北大学;2019年
13 张怡晟;《纽约时报》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报道分析(2012-2018)[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14 刘闯闯;《纽约时报》对中朝关系的报道与认知(1965-1975)[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5 杨澜;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
16 马维佳;出位的总统与转型的大报—《纽约时报》2016美国总统大选报道的框架分析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17 蔡琪;《纽约时报》VR新闻发展与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8 韩笑;《纽约时报》数字化产品发展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9 李峥;《纽约时报》涉华负面报道的传播及应对[D];郑州大学;2018年
20 晏梓添;《纽约时报》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偏见研究(2008-2017)[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实习记者 卓洋;《纽约时报》千余员工罢工一天背后[N];北京商报;2022年
2 何珊;美国枪杀案因疫激增[N];环球时报;2022年
3 记者 谭晶晶;《纽约时报》抹黑中国,世卫专家怒怼:“你真无耻”[N];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
4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潘亮;《纽约时报》批法国百姓不知足[N];环球时报;2020年
5 本报记者 范凌志;学者谈《纽约时报》所谓涉疆“内部文件”[N];环球时报;2019年
6 记者 张栎;甘肃上榜《纽约时报》“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N];甘肃经济日报;2018年
7 记者 秦娜;甘肃荣登《纽约时报》“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N];甘肃日报;2018年
8 记者 秦莉萍;中国茶首次登陆纽约时报广场[N];宜宾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袁舒婕 编译;《纽约时报》计划在音频领域发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
10 驻美记者 李梦达;《纽约时报》九年内第六次大裁员[N];解放日报;2017年
11 编译 本报记者 袁舒婕;在数字时代“赛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
12 本报记者 张全;《纽约时报》卖旅游产品,合乎新闻伦理吗[N];解放日报;2017年
13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角谷美智子的时代结束了[N];中华读书报;2017年
14 新华社记者;《纽约时报》的失实、失态、失信[N];人民日报;2014年
15 本报记者 贺骏;1号店巨屏广告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公司否认针对竞争对手[N];证券日报;2014年
16 本报记者 孙奇茹;纽约时报二季度扭亏为盈[N];北京日报;2013年
17 本报记者 袁舒婕 编译;《纽约时报》是否也该被出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18 本报记者 赵新乐 编译;《纽约时报》在2015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19 记者 王薇 杜静;《纽约时报》记者因涉剽窃请辞[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0 ;纽约时报网站考虑恢复收费[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