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发展研究
【摘要】:历史景观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锚固地方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对三峡地区历史景观的系统性梳理不足,以及对其内涵、价值、意义、特征、技艺等研究不深,使得该区域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历史景观保护和传承的困境,拆真建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景观同质化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因此对三峡地区历史景观的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三峡地区是长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底蕴深厚、类型多样的历史景观,但由于战争、快速城镇化以及诸多事件的影响,许多珍贵的历史景观被损毁、破坏、淹没,乃至消亡,加之历史资料的匮乏,使得这方面的工作愈发困难而紧迫,因此急需对三峡地区历史景观进行系统、全面的发掘、梳理、提炼和总结。因此,论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选取三峡地区历史景观“破坏-重构”的典型历史阶段——清代为研究时间范围,对这一时期历史景观的发展过程、建设思想、营建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历史景观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历史景观滋生的土壤和成因,提炼、揭示其中有价值的景观特征及营建方法,为当前历史景观发展与保护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思考。论文的研究依循“发展过程解读-建设思想探索-景观特征提取-演变机制分析”的技术路线,对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1)通过对清代地方志、游记、诗词等文献资料的梳理,融合地方史、城市史、考古史等交叉学科成果,较为全面地厘清了的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类型和数量变化过程,得到了清代社会发展与景观演变之间的关联性;(2)通过系统梳理园林游记、地方志城建记载等文字资料,以及历史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归纳了清代三峡地区以“好山水、尚人文”“保民生、防匪患”“崇佛道、尊名贤”“建联系、聚同类”为主的历史景观建设思想;(3)通过多尺度的划分,结合历史资料与实地调研,得到宏观尺度上“山水城一体”的城市景观,中观尺度上“小聚大散”、“线性为主”的场镇景观,以及微观尺度上类型多样的景观点三种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并由此得到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山水-城-景一体的景观建设体系,从景观的分布、空间、要素、设计手法、材料、装饰等方面,归纳总结出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逐水成团、城景交融、因势成景的景观特征;(4)在系统综合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的发展过程、建设思想和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出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元目标下的景观发展路径,以及在不同尺度下景观的演变规律,从而探寻了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的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城景交融、因水而兴、因势成景、人文成境”四个方面提炼、总结出三峡地区历史景观的发展营建经验;提出“识别、转译、活化、再现”四种景观手法,对历史景观进行保护、传承,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文化。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三峡地区(重庆段)历史景观在清代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受社会发展与历史事件影响,可划分为5个阶段;(2)作为进出四川的要道,三峡地区自古以来便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因此该区域历史景观的发展具有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特征;(3)不同尺度下的景观均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景观特征,并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构成了三峡地区山水-城-景一体的景观体系;(4)山水文化是三峡地区景观建设的本底,实用性与功能性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5)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在选址分布、空间布局、景观营建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识别特征,对当前景观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指导价值。论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1)在研究内容方面,全面梳理归纳了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的数量及类型变化,基本厘清了其发展过程,补充完善了当前三峡地区历史景观的相关研究;(2)在研究视角方面,从社会发展与景观演变的关联性视角出发,提出了不同历史事件对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历史景观发展建设的推动作用,更为全面的理解了三峡地区历史景观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3)在研究方法方面,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三峡地区(重庆段)清代典型历史景观的发展及建设特征,为类似的历史景观研究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