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摘要】: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定义,其概念即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1])。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对政策制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虽然传统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造成的缺点也渐渐暴露出来,如单位管理成本高、不完善的征信系统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现有普惠金融体系结合形成了数字普惠金融,其能够有效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但是,数字普惠金融诞生时间较短,其相应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我国部分区域无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途径。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有待进行检验分析。本文首先将中国31个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现状结合,整理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机制。接着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中小城市2011年-2018年面板数据并计算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其次在实证分析部分,构建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的动态面板模型探究非线性差异是否存在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最后从服务覆盖率、服务可得性、数字化服务水平三个层面,利用门槛回归模型进—步从全国范围、东中西部区域两个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最后,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幅度因区域异质性而有所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东中西区域该如何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主要为各省市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等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