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建模、仿真及其匹配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无级变速传动是汽车理想的传动方式,是各国研究者和汽车公司研究的重点。开展汽车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匹配及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号:59835160)资助下,对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系统的传动机理、匹配及控制策略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系统地分析了金属带无级变速传动的基本运动规律,研究了在负载状态下,带轮油缸压力与速比和输入转矩的关系,提出了对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
2)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利用样条插值方法构造了发动机转矩和发动机油耗模型,确定了发动机最佳经济性与最佳动力性工作线。研究了实现发动机按理想工况运行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的传动比控制规律。对装有CVT和装有MT的羚羊轿车的经济性和动力性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
3)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主、从动轮油缸压力、主动轮转速、输入转矩和带式无级变速传动速比与速比变化率的关系,建立了获取CVT速比变化率的模型,导出了符合实际规律的实用计算公式。
4)应用键合图理论,建立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汽车传动系的键合图模型,推导了系统的状态方程。研究了隶属度函数及解模糊算法对模糊控制器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实用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搭建了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实验台,开发了无级变速传动自动控制软件,在实验台上实现了发动机节气门开度、无级变速器速比及载荷等数据的采集及计算机自动控制。
5)从综合模糊控制、专家控制和分级控制的观点,提出了无级自动变速汽车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设计了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器。建立了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提出了液力变矩器与无级变速器联合工作时的控制策略。通过研究无级变速传动速比变化时的惯性矩,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算法,采用传动系的惯性矩来补偿发动机的输出转矩,以获取目标驱动转矩。
本文从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的传动机理入手,通过建立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的速比变化率模型,研究了发动机与无级变速器的匹配控制策略。提出了无级变速传动的综合控制算法,进行了无级变速传动匹配控制仿真研究及台架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提出的理论研究体系和试验分析方法为无级变速汽车的匹配控制提供了理论分析方法和设计依据。
|
|
|
|
1 |
郭江霞;任家骏;吴凤林;张明;;齿轮式无级变速传动的发展前景[J];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01期 |
2 |
李保平;;公路工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变速原理及传动特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02期 |
3 |
裘熙定,王红岩,杨志华,周云山;轿车金属带式无级自动变速传动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汽车技术;1998年04期 |
4 |
胡国良,徐兵,杨华勇;无级变速传动系统速比的模糊控制[J];机床与液压;2004年03期 |
5 |
魏鹃;;新型电气无级变速传动技术研究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
6 |
孙付春;;无级变速传动技术的研究[J];煤矿机械;2009年09期 |
7 |
杨为,秦大同;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系统振动固有频率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0年05期 |
8 |
辛洪兵;;无级变速谐波传动原理与传动比计算[J];机械传动;2006年01期 |
9 |
贾利国;;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液压系统设计及仿真[J];机电工程;2007年02期 |
10 |
桂乃磐;罗佑新;;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金属块受力分析的比较研究[J];机械传动;2007年02期 |
11 |
王红岩,秦大同;无级变速汽车综合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0年02期 |
12 |
王红岩,王立公,孙冬野;无级变速汽车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1期 |
13 |
孙冬野,秦大同,胡建军;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无级变速传动方案的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0年04期 |
14 |
邹政耀;顾新艳;杨雪梅;姜庆标;;行星齿轮无级变速系统调速特性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5 |
张滨刚,姜正根,剧引芳,黄文兵;金属带式自动无级变速传动(CVT)装置的性能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1995年04期 |
16 |
孙冬野,秦大同;电动汽车无级变速传动系统的速比调控特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4期 |
17 |
迮素芳;孙冬野;秦大同;;回流式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的结构参数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8 |
胡建军;杨雪梅;张青;秦大同;;双模式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
19 |
孙冬野,秦大同,杨亚联;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20 |
;我国首个新型汽车节能动力系统开发成功[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