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处理中强化混凝去除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摘要】:
强化混凝是饮用水处理中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工艺,除了去除浊度等常规指标以外,主要能够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包括腐殖质、以及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本试验研究采用了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三氯化铁、聚硫氯化铝(PACS)等五种混凝剂进行大量的强化混凝烧杯试验,通过改变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控制pH值等方法,比较了这五种混凝剂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确定了相应的最佳投加量和最佳pH值条件,并推荐了铝盐中的PAC和铁盐中的三氯化铁以适应于pH值范围不同的两种原水水质。分析了在254nm波长下紫外吸收(UV_(254))和总有机碳(TOC)两个反映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含量及去除效果的指标参数的意义、测定方法,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本研究中原水水质条件下这两个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建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UV_(254)作为TOC的替代参数。此外,还对强化混凝去除水中有机物(特别是腐殖质)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pH值控制条件、原水水质特征、水温、离子强度、搅拌等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
|
|
1 |
刘帅霞,汪蕊;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冬季黄河水生产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
2 |
李明;曾光明;张盼月;蒋剑宏;;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
3 |
邓忠良,朱云,肖锦;强化混凝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J];工业水处理;2002年08期 |
4 |
刘成;高乃云;陈卫;;混凝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3期 |
5 |
周勤,肖锦;聚硅硫酸铝混凝去除微污染原水纳米颗粒物(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叶立群;强化混凝技术在去除给水原水中腐植酸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2期 |
7 |
刘建广;张春阳;尹萌萌;王占生;;低温下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7期 |
8 |
许国仁,李圭白;高锰酸钾复合药剂(CP)的强化混凝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5期 |
9 |
何立娟;李圭白;吕谋;于莉君;;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处理中堂水厂水源水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0 |
顾大明,马军,刘勇;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地表水试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1 |
丁桓如,龚云峰,吴春华,闻人勤,陈天岭,余国平,仲根贵,邓志洪;强化混凝技术将低温低浊水处理为反渗透进水[J];水处理技术;2003年01期 |
12 |
张锦,李圭白,马军;高锰酸钾复剂对给水处理中混凝的强化效应[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3年03期 |
13 |
武道吉;马军;谭凤训;张勇;綦德金;;微砂强化混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21期 |
14 |
石文扬;盛力;姜志飞;;加药量与pH值对强化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影响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5 |
齐雪梅;黄罡星;;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处理黄浦江原水的试验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6 |
徐亚东;郑晓英;;改性凹凸棒土强化混凝处理低浊微污染水源水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9期 |
17 |
王桂荣;张建军;;低温低浊水处理工艺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23期 |
18 |
魏劲英;由庆华;;聚丙烯酰胺在强化混凝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年23期 |
19 |
陈文伟;;强化混凝技术的应用方法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6年11期 |
20 |
齐雪梅;刘永昌;黄罡星;吕彬;殷俊;;高锰酸盐复合药剂的制备及其强化混凝的效能[J];净水技术;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