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In_2O_3:Sn和ZnO:Al薄膜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材料具有大的载流子浓度和光学禁带宽度,因而表现出优良的光电特性,如低的电阻率和高的可见光透过率等。目前此类材料体系包括:In2O3、SnO2、ZnO及其掺杂体系In2O3:Sn(ITO)、SnO2:Sb、SnO2:F、ZnO:Al(ZAO)等。其中SnO2(TO)和In2O3:Sn(ITO)薄膜作为透明电极在液晶显示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得到实际应用。ZnO:Al(ZAO)薄膜具有优良的光电特性而成为ITO薄膜的潜在替代材料,而且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无毒以及在氢等离子体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等优点。
多种工艺可以用来制备透明导电薄膜,如磁控溅射、真空反应蒸发、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以及脉冲激光沉积等。其中磁控溅射工艺具有沉积速率高、均匀性好等优点而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成膜方法。
本研究课题以氧化铟锡靶和氧化锌铝靶为靶材,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在纯氩气氛中沉积ITO和ZAO薄膜,靶材中SnO2和Al2O3的掺杂比例分别为10%和3%,成膜过程中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其结构和光电特性的影响。另外采用了在氩和氧的混合气氛中共溅射锌靶和铝靶的方法来制备铝掺杂氧化锌薄膜,铝的掺杂量由施加在铝靶上的功率大小决定。
研究表明:在基底温度为300℃时,ITO薄膜具有(222)晶面的择优取向,由于Sn4+对In3+的置换而出现晶格收缩现象,薄膜的最小电阻率和可见光范围透过率分别为6.8×10-4Ωcm和80%。ZAO薄膜在低温下沉积时,由于薄膜内存在残余应力使衍射峰位置与体材相比向低角度方向移动;高温沉积的ZAO薄膜经热处理后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六角纤锌矿多晶结构,晶粒垂直于衬底柱状生长,薄膜的最小电阻率和可见光透过率分别为7.5×10-4Ωcm和85%。
双靶共溅沉积ZAO薄膜时,氧流量和基片温度是影响薄膜特性的重要因素,随着铝靶射频功率增加,由于铝的掺杂使薄膜表面方块电阻降低,当功率为120W时,沉积的薄膜具有最小的电阻值。当功率大于120W时,功率进一步增加,薄膜的导电性变差。
|
|
|
|
1 |
张伟,苌国强;与基片位置有关的不同夹具下生长的薄膜结构模拟与分析[J];真空;1990年02期 |
2 |
魏德敏,李联彬,王勇;薄膜结构找形分析的力密度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3 |
杨庆山,王基盛,王莉;薄膜结构与风环境的流固耦合作用[J];空间结构;2003年01期 |
4 |
吴茵;廖红卫;陈曙光;陈建兵;;氧分压对直流磁控溅射铟锡氧化物(ITO)导电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湖南有色金属;2007年02期 |
5 |
刘瑞霞;刘春宇;;考虑流动分离时薄膜结构的气弹稳定分析[J];钢结构;2008年06期 |
6 |
曾维强;姚建可;贺洪波;邵建达;;基底温度对直流磁控溅射ITO透明导电薄膜性能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8年12期 |
7 |
徐小华;李群;游泳;刘义保;;非晶SiO_xN_y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0年05期 |
8 |
燕子鹏;蔡舒;武卫兵;;电化学法制备p型Cu_2O半导体薄膜及其性能的表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9 |
左榘;;小角激光散射法对聚酰亚胺薄膜结构的研究(摘要)[J];绝缘材料;1980年Z1期 |
10 |
马天驰;;薄膜结构的X射线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1983年03期 |
11 |
范玉殿;周志烽;;薄膜内应力的起源[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1期 |
12 |
刘华,王铁军,王子昆;用广义Rayleigh波测量压电薄膜结构的初应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12期 |
13 |
张丽伟,卢景霄,李瑞,冯团辉,靳锐敏,张宇翔,李维强,王红娟;薄膜结构性能变化中的“温度临界点”[J];人工晶体学报;2005年05期 |
14 |
吴平;李希;高艳清;邱宏;王凤平;潘礼庆;田跃;;工艺参量对Ni_(80)Fe_(20)薄膜结构与磁电阻特性的影响[J];物理实验;2006年06期 |
15 |
于威;吕雪芹;宋维才;路万兵;傅广生;;碳化硅薄膜的光学特性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6 |
虞益挺;苑伟政;梁庆;乔大勇;;薄膜残余应力对MEMS微型光栅性能的影响[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7年02期 |
17 |
王灿;门玉涛;李林安;;含有界面裂纹薄膜的有限元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6期 |
18 |
黄川华;;聚乙烯薄膜热封性能研究[J];塑料包装;2008年04期 |
19 |
许育东;伍光;苏海林;石敏;于涛;于桂洋;王丽;;纳米尺度的磁电复合薄膜[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
20 |
曾令民;;氮化钛薄膜的x射线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