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U型垂直地下埋管换热器地源热泵全年实验研究与传热模型

任晓红  
【摘要】: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地源热泵系统,是一项以节能和环保为特征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空调技术,是国际空调和制冷行业的前沿课题之一。推广和应用地源热泵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完善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使其更好的模拟地下埋管换热器的真实传热过程。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和几种典型的垂直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地区,采用50mU型垂直埋管换热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冬夏暖冷联供测试和过渡季地温恢复测试。 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全年冬夏暖冷联供间歇运行测试及过渡季地温恢复测试结果,与原始地温相比地温仅升高了0.07℃。如果只进行冬季供热运行,比较冬-夏地温恢复值和原始地温值,平均降低了0.96℃。结果表明,全年冬夏暖冷联供比单独冬季供热更有利于地温的恢复。本文还介绍了夏季制冷工况时,不同运行时间、不同灌浆材料、不同钻井交替运行对埋管换热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U型埋管换热器两腿热短路的现象。介绍了线性加权和法确定土壤的初始地温,与实测值相比,绝对误差为0.136℃,相对误差为0.69%。 本文先对单个钻孔进行研究,对钻孔外和钻孔内分别提出了一维(径向)线热源瞬态传热模型和稳态传热模型,并通过脉冲热流的分析,使用叠加原理考虑了变热流的情况,此外还考虑了热泵机组的间歇运行工况。在单个钻孔传热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建立了多个钻孔的传热模型。使用该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与实测值相比,平均误差2.48%,最大误差7.87%。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本文分析了引起钻孔壁温度变化的各种因素,还分析了钻孔壁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趋势。介绍了钻孔热阻中,灌浆热阻、埋管管壁热阻和循环流体对流换热热阻分别对埋管换热的影响大小;分析了U型埋管换热器两腿在钻孔中不同位置对埋管换热的影响;分析了层流换热和紊流换热对埋管换热的影响;介绍了采用实验方法来确定钻孔热阻的大小。此外还介绍了钻孔热阻和土壤热阻分别对循环流体温度变化的影响大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轶星;杜震宇;;土壤源热泵竖直埋管换热器钻孔外传热模型综述[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01期
2 唐志伟;时晓燕;黄俊惠;王晓涛;;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的数值模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余延顺,马最良;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5年01期
4 朱强,李新国,赵军;不同方式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程群英,罗明智,孙纯武,刘宪英;地源热泵夏季性能测试及传热模型[J];暖通空调;2005年03期
6 陆志;连之伟;刘蔚巍;兰丽;;地源热泵竖直埋管数值线源综合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管昌生;刘卓栋;陈绪义;;地源热泵换热器随机因素分析与可靠性设计方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9年01期
8 康艳兵,张寅平,江亿,江浥;板式相变贮能换热器传热模型和热性能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0年02期
9 段飞;赵丽博;李政;;U型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解析解法[J];建筑节能;2011年06期
10 仇君;李莉叶;朱晓慧;;地源热泵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11 毛会敏;姚杨;;土壤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设计与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8年02期
12 王庆华;孙友宏;陈昌富;吴晓寒;;BTR-4000型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仪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13 尹接喜,李清海,施德强,鲁钟琪,杨瑞昌;缠绕管换热器并管传热模型及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14 魏超;闫泽生;;土壤源热泵地下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拟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5 姜益强;;浅谈地源热泵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07期
16 周志华;张觉荣;张士花;;土壤源热泵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11期
17 王升飞;阎昌琪;谷海峰;方红宇;;密度锁内流体稳态传热模型的建立[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02期
18 白雪峰,房爱兵,梁金国;油区地热能开发新工艺的研究[J];能源工程;2005年05期
19 吴永华,何雪冰,刘宪英,肖益明;U型垂直换热器地源热泵夏季供冷测试及传热模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3年01期
20 杨卫波;施明恒;;二区域U型埋管传热模型及其实验验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广瑞;;波纹管换热器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肖峰;高建岭;刘建龙;;土壤源热泵的热力学性能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志勇;刘宏波;张扬;彭晓峰;刘燕;;短管汽水换热器过冷问题探讨[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乔海星;于军;;螺旋壳列管式换热器[A];第五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高瞩;吉晓民;;换热器CAD绘图系统的开发[A];制造技术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朱冬生;蒋翔;陆应生;;螺旋折流板低翅片管油换热器应用研究[A];2004年全国化工、石化装备国产化暨设备管理技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江立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能耗[A];河北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崔国民;郭嘉;;换热器动态场协同效应分析[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胡郑重;陈彪;周艳平;;波节管换热器传热试验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10 李晓欣;朱冬生;汪南;邓先和;;切片式整体铝翅片(AIF)管的传热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生;地源热泵实验台及同轴套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尹涌澜;沉降膜换热器基础研究及其复合源热泵系统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魏唐棣;地源热泵地下套管式埋管换热器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4 吴晓寒;地源热泵与太阳能集热器联合供暖系统研究及仿真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马永其;换热器固定管板有限元应力分析的进一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0年
6 魏关锋;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进行具有多流股换热器的换热网络综合[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黄平;管阵流体弹性不稳定性研究及随机响应分析[D];清华大学;1989年
9 孙世梅;高温热管换热器强化传热及结构优化模拟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10 李新禹;城市生活垃圾热解设备与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晓红;U型垂直地下埋管换热器地源热泵全年实验研究与传热模型[D];重庆大学;2004年
2 张素云;水平埋管换热器地热源热泵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3 周游;南方地区浅层地源热泵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张士花;土壤源热泵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李阳春;地源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王宇航;地源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李小杰;地源热泵单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志高;土壤源热泵垂直U型埋管温度场及热扰动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肖峰;基于热泵系统的地热交换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07年
10 任晓丽;土壤源热泵地下温度场分析的有限元线法[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曲丹;整合换热器资源 打造中国换热器城[N];四平日报;2007年
2 ;攀登高峰俯看风光无限[N];湖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艾春义 赵波 通讯员 王莉;让四平换热器“航母”破浪前行[N];四平日报;2007年
4 张远平 李世铭;湖北登峰借外脑开发船用换热器[N];中国船舶报;2006年
5 记者 杨喆 实习生 高震;努力把四平打造成全国的“换热器城”[N];四平日报;2006年
6 记者 王春霖;我市召开换热器产业发展规划论证会[N];四平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妍 鲍园园 高原 丁旭 邵伟 袁松年 (本报记者 张妍);集源聚能谋新篇[N];吉林日报;2009年
8 石国栋 罗臻;登峰成为换热器“全能”生产企业[N];黄石日报;2006年
9 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  石国栋;营建“换热器博物馆”[N];湖北日报;2006年
10 何泽宇王艺;国际一流换热器项目配套落户武进[N];常州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