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粘塑性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分析
【摘要】:基于混合物理论的多孔介质模型,是在现代连续介质理性力学框架内提出的,从物理上和数学上均有很好的一致性,如今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广泛采纳。由于多孔介质模型本身的复杂性,一般很难得到其动力响应的解析解,故多孔介质理论的数值求解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论文对多孔介质理论的发展和现状及其动力学响应的数值策略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其次,在基于混合物理论的不可压饱和多孔介质模型的基础上,对弹性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的初边值问题应用拉氏变换和卷积定理,分别得到了在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波动过程的解析表达。解析表达的数值结果揭示了饱和多孔介质的多孔固体位移和有效应力以及孔隙液体的质点速度的瞬态传播过程,指出饱和多孔介质的波动过程是多孔固体和孔隙液体中以同一速度传播的两种波动的耦合过程,而孔压则不具备瞬态波动的特性。同时,时效特性分析也显示了多孔介质模型特有的表观粘弹性性质。
然后,针对基于混合物理论的不可压两相多孔介质模型,将固体骨架看作是弹塑性介质,将孔隙间的液体看作是理想流体,建立了固相骨架变形与孔隙液体流动相互耦合的弹塑性饱和多孔介质动力问题的控制场方程;利用罚参数法和Galerkin 加权残值法,推导得到了该模型的有限元基本方程,并给出了Newmark预估校正法的求解过程;编制了二维的弹塑性饱和多孔介质有限元计算程序,对动力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多孔介质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动力载荷作用下的固体骨架的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分布以及孔隙液体的速度场和孔压的变化。
最后,在上述弹塑性饱和多孔介质模型的基础上,在固体骨架的本构关系中引入粘性,得到弹粘塑性饱和多孔介质模型的控制场方程;讨论了由于引入粘性造成的有限元解法与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的不同;将弹塑性多孔介质有限元计算程序改编为弹粘塑性有限元程序,并对一些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展示了饱和多孔介质模型的动力响应特点及弹粘塑性固体骨架的率相关性,分析了渗透系数对时间步长的影响。
|
|
|
|
1 |
陈松;柯敏勇;刘海祥;洪晓林;;饱和多孔介质蠕变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J];人民黄河;2010年01期 |
2 |
裴智勇,吴卫国,翁长俭;高速船舱壁加筋板流固耦合振动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
3 |
张若京;统一的管阵流固耦合均匀化模型[J];力学学报;1997年02期 |
4 |
张立翔,黄文虎,A.S.Tijsseling;水锤诱发弱约束管道流固耦合振动频谱分析[J];工程力学;2000年01期 |
5 |
张立翔,黄文虎,A S TIJSSELING;输流管道流固耦合振动研究进展[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0年03期 |
6 |
王超,李红云,刘正兴;流固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分析的精细时程积分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7 |
杨柯,张立翔,王冰笛;充液管道流固耦合轴向振动的对称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1期 |
8 |
杨柯;;充液管道流固耦合对称方程的振型分解法[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9 |
王建;金志浩;;输流管道流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0 |
卢耘耘,王秀喜;关于Morison方程中耦合项的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11 |
李培超,孔祥言,卢德唐;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4期 |
12 |
郭永刚,赵晓飞,石革清;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挡水结构自振特性[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3期 |
13 |
韩向科;钱若军;;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研究综述[J];空间结构;2008年03期 |
14 |
施晓丽;;渡槽减隔震设计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
15 |
何伟,张若京,侯瑞鸿,陈昌麒;方形管管阵流固耦合方程中独立参数D的数值解[J];力学季刊;2000年02期 |
16 |
张立翔,杨柯,黄文虎;FSI效应对管道水击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1年04期 |
17 |
薛强,梁冰,刘晓丽,李宏艳;污染物在非饱和带内运移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及其渐近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12期 |
18 |
胡坤;王洪滨;王仲勋;;基于FEPG的煤层气流固耦合渗流规律[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2期 |
19 |
梁立孚;刘宗民;郭庆勇;;应用广义拟余能原理研究流固耦合问题(英文)[J];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09年01期 |
20 |
李雪梅;陈文元;;流固耦合问题计算方法综述[J];山西建筑;2009年2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