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汽车发动机悬置技术研究

孙登兴  
【摘要】:设计性能良好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减少动力总成振动向车体的传递,从而降低噪声改善舒适性,这一直是汽车设计者所关心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以解耦为目标的优化不涉及到任何响应计算,虽然按照传统的经验,这对降低振动向整车的传递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把振动传递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还需要以支承处的响应为目标进行优化。本文以某国产轿车为研究对象,以力传递率最小为目标,从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到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探讨了动力总成隔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布置型式,建立了悬置系统六自由度的振动模型,从频率的匹配和模态的解耦进行考虑,综合考虑悬置的布置形式和发动机舱的空间限制,确立了悬置系统的初期布置方案。 其次,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Automatic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建立了悬置系统刚体动力学模型。结合本车实际,以力传递率最小为目标,在强迫激励下,对原有悬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各个参数对隔振性能影响规律的分析,针对对隔振影响较大的参数,利用二次序列规划法(SQP)进行优化,达到了动反力有效值降低23.6%的良好效果。 最后建立完整的整车刚体—柔体耦合动力学模型,更真实地反映了悬置的隔振性能,通过对悬置隔振性能的分析,验证了基于悬置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优化的准确性,指出了提高隔振性能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本文既探讨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和要求,又对悬置系统作了比较精确的振动分析,不但改善了本车的振动性能,而且对于其它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毅;魏道高;;发动机总成悬置系统的仿真优化设计[J];汽车科技;2009年03期
2 吕振华,范让林,冯振东;汽车动力总成隔振悬置布置的设计思想论析[J];内燃机工程;2004年03期
3 戴超;;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阎文兵;姜绍忠;樊文欣;;发动机悬置系统优化设计[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S1期
5 崔淑华;杨杭旭;吴旭刚;;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研究发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12期
6 戴超;;某轻型卡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振动测试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3期
7 金先龙,程美菊;载货车底盘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的试验分析[J];专用汽车;1994年03期
8 童树波;黄章法;丁华;;汽车动力装置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J];轻型汽车技术;2002年04期
9 吕振华,罗捷,范让林;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分析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03期
10 王天利;孙营;张丽静;;基于ADAMS的发动机总成悬置系统的改进设计[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年04期
11 刘付春;孙锁柱;杨士钦;;对某车型悬置系统振动传递率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12 刘炳森;黄启涌;黄敏;;基于ADAMS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分析[J];汽车科技;2008年01期
13 周密;侯之超;;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J];汽车技术;2006年09期
14 蒋国平;;三轮运输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5 王敏;刘正士;毕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J];汽车科技;2007年06期
16 孙德林;;浅议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的开发与展望[J];民营科技;2007年11期
17 侯勇;赵涛;;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J];汽车工程;2007年12期
18 吕兆平;;能量法解耦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中的运用[J];汽车工程;2008年06期
19 陈连云;王国林;;微型三轮车悬浮式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9年02期
20 侯勇;赵涛;;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悬置系统优化软件开发[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征;纪金亮;杨河洲;;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优化设计[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程小虎;张代胜;;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闫宏伟;潘宏侠;;基于某动力传动体的减振技术研究[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甘剑飞;徐有忠;杨晋;田德旺;吴沈荣;;基于MSC.Nastran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模态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垚;翁建生;;RQ11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启涌;;某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仿真研究[A];豪爵摩托奖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五期学术活动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杨河洲;顿栋梁;王桂群;;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与分析[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旭阳;张志飞;王园;赵伟;;基于ADAMS的摩托车发动机悬置设计[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赵登峰;;客车动力总成悬置匹配研究[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曙;肖少泉;;无铅压电陶瓷研发中的电子探针分析[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培成;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分析与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章新杰;磁流变挤压悬置动态特性研究及其在汽车中的仿真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楷焱;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特性与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付江华;轻型客车关键橡胶隔振件性能匹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达亮;发动机整车匹配中的振动噪声识别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闵海涛;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特性仿真与主动控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姜波;电流变液半主动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与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云侠;液阻悬置动态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梁天也;主动控制式发动机悬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吴碧磊;重型汽车动力学性能仿真研究与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登兴;汽车发动机悬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张志伟;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申可生;商用车驾驶室空气悬置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匹配[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艳杰;汽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性能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刘相卫;基于试验设计的动力总成悬置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1年
6 兰洋;基于刚柔多体动力学的车辆悬置系统隔振仿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伟;客车传动系振动控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苑雷;商用车驾驶室空气悬置匹配优化[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伟;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赵堑;纯电动汽车动力悬置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芳;德尔福推出新型磁流变液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吴长锋;此时“无声”胜“有声”[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