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IPv6的网络带宽测量研究

邱全杰  
【摘要】:IPv6与IPv4相比,由于有丰富的IP地址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构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中国作为IPv6技术重要的研究和推动国家之一,已经于2004底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CERNET2主干网以2.5Gbps-10Gbps传输带宽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实现了全国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高速接入。 网络带宽资源是衡量互联网络应用和发展程度的一个十分的重要指标,也是网络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无论是在IPv4还是在IPv6网络中,都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是政府制订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互联网用户和单位选择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主要因素。研究带宽测量技术及其算法,对于网络流量控制机制的改进、动态网络资源的管理、路由协议的开发、网络的效率的提高、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网络负载均衡的实现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网络带宽测量的现状、测量方法以及网络带宽的相关定义,然后深入分析了网络带宽测量的基本原理,对网络带宽测量的单包、包对、多包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们的测量原理及特点,并指出了现有测量算法各自存在的不足,即:测量的模型过于理想化,与实际状况相差较大;注入网络的测量包对网络性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链路层协议和时间偏差对带宽测量的影响等等。 鉴于现有的带宽测量算法存在的不足,同时考虑到IPv4 网络在向IPv6 网络平滑过渡过程中广泛使用的隧道机制等特点,本论文在包对带宽测量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等长包对的减法单程带宽测量改进算法,并引入了网络时间协议就单程测量过程中时间同步的问题进行了控制。同时,本论文在深刻理解IPv6 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算法在隧道机制下的基于IPv6 的带宽测量实现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IPv6 报头的流标签来实现测量报文序列的严格路径控制,克服了以往带宽测量算法中测量数据报文路径不一致的缺陷。改进后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优点:减少了发送探测分组的数目;减少了数据包排队带来的影响;避免了回程引起的路由不对称误差;消除了链路层对网络带宽测量的影响;时间偏移的影响减小等。 最后,在目前支持IPv6 的专业化网络模拟软件OPNET10.0 上实现了算法模拟试验,试验数据表明了改进后的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祁笑稚;孙光明;;基于密码技术的互联网安全性分析[J];情报科学;2006年09期
2 陈小娟;高焕芝;刘庆杰;;未来网络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J];软件导刊;2007年13期
3 姚兴苗,李乐民,胡光岷;一种基于分段压缩的IPv6路由查找算法[J];通信学报;2004年10期
4 刘年生,郭东辉,吴伯僖,Gerard Parr;IPv6安全机制及其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16期
5 张宏丽;昝利国;;IPv6路由查找算法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6 陈晓虎;新一代Internet协议——IPv6[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年06期
7 姚若霞;展望Internet新版协议IPV6[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8 魏亮;IPv6标准简介[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2年05期
9 及时;诺基亚再次展示IPv6领先技术 推动IPv6产业化进程[J];现代电信科技;2002年05期
10 陈彦,卢朝晖,傅光轩;基于多种操作系统构建IPv6试验网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年20期
11 包东智;IPv6及其在我国发展策略建议[J];当代通信;2003年Z1期
12 郭云飞;国家863计划IPv6技术的发展策略[J];通信世界;2003年27期
13 崔秀玉,王志勇;IPv6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3年12期
14 白木 ,周洁;诠释IPv6技术[J];有线电视技术;2003年03期
15 蒋林涛,杜和青,马健;IPv6的国内外标准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信网技术;2003年01期
16 ;简介CNGI演示网络——IPv6 ShowNET[J];电信技术;2004年04期
17 ;第三届“全球IPv6高峰论坛”隆重召开[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05期
18 覃德泽;IPv6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4年05期
19 邱翔鸥;中国IPv6渐行渐近[J];现代电信科技;2004年05期
20 华宁;整合子网——天地互连IPv6解决方案[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冲锋;孙琼;赵慧玲;;从互联网的架构演进看IPv6的发展[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云勇;张智江;刘韵洁;;IPv6网络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陈雁;刘乃琦;张可;;使用互联网交换架构实现IPv6路由器[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夏士雄;常征;;基于IPv6的家庭网络[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李震;;IPv6测试国际认证以及最新进展[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娥;;对IPv6技术发展的思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胡捷;王茜;陈运清;;IPv6过渡期的用户接入认证[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边永超;毕经平;;基于IPv6的电动汽车状态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CFTC'2011)论文集[C];2011年
9 王宇衡;孙姬;;基于IPv6的智能物体互联技术标准化及产业化动态[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晓栋;;门户网站眼中的IPv6[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煜;均匀设计的组合性质及其构作[D];苏州大学;2005年
2 余金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Zhao Peixin;[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吕翔;波长路由光网络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申远;一些求解结构型优化的一阶算法[D];南京大学;2012年
6 赵裕众;生物序列分析算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杨奎元;基于深层结构的图像内容分析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Shaker Kazem Ali(沙克);应用于疾病诊断的图像分析方法[D];中南大学;2010年
9 徐昕;IPv6中任播路由协议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石磊;基于数据的学习:埃尔米特算法与黎曼流形上的法向量估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全杰;基于IPv6的网络带宽测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柯铭;TPv6网络中网际网控制报文协议的分析与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3 马迎;基于Linux下的IPv4/IPv6透明网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玉峰;基于IPv6路由器的高速转发技术研究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5 郭奇;基于移动IPv6的多级安全网络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金城;基于ARM的精简IPv6协议栈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催鸿;基于网络仿真的IPv6报头处理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8 刘永刚;基于Linux系统的VRRP for IPv6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4年
9 查新天;ICMPv6在网络可用带宽测试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07年
10 邹维涛;M6P2P-IP组播和P2P相结合的文件分发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阿昭;无线呼唤IPv6[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李术专;IPv6,中国走在美国前面[N];西部时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计育;IPv6:并不遥远的未来青[N];中国电子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晶;日立IPv6中国铺路[N];中国电子报;2003年
5 计育青;IPv6:站在规模商用的门槛前[N];中国电子报;2004年
6 高;网捷网络 打通IPv6关节[N];计算机世界;2003年
7 本报记者 顾洪文;IPv6中国之路[N];计算机世界;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伟 孙定;日立欲占中国IPv6市场三成[N];计算机世界;2003年
9 记者 赵霞;中国IPv6部署加速[N];计算机世界;2003年
10 文/刘亦;IPv6洗牌[N];计算机世界;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