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型苯丙微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
微乳液具有粒径小(10~100nm)、分布窄、热力学稳定和涂膜光亮透明等优点,但目前合成的聚合物微乳液大都存在乳化剂含量高、固含量低、耐水性差等缺陷,限制了微乳液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为了形成可与有机溶剂型涂膜的致密度和光泽度相媲美的胶膜,苯丙乳液的微粒化是一个重要条件。本文结合粒子设计以及核壳聚合技术,采用“Winsor I-like”型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
①采用“Winsor I-like”型微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乳化剂含量为2.0%、单体含量为40%、平均粒径35.7nm、多分散性0.196的丙烯酸酯聚合物微乳液。考察了聚合工艺、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和温度等因素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对反应机理进行探讨。证明在“Winsor I-like”型微乳液聚合体系中,微乳液聚合场所主要是单体微液滴;聚合过程中,通过单体微滴对乳胶粒不断提供单体,使乳胶粒长大。
②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采用“Winsor I-like”型微乳液聚合法,结合粒子设计概念、核/壳聚合技术,成功地合成了乳化剂含量为2.5%、固含量为45.6%、平均粒径46.2nm、多分散性0.175的核壳型苯丙微乳液。系统地研究了软硬单体比例、核壳单体用量、苯乙烯用量等因素的对微乳液粒径与性能的影响,并引入交联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以及N-(羟甲基)丙烯酰胺,提高苯丙微乳液的成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剂DVB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引入,能有效改善微乳液的成膜性能,使微胶膜的吸水率从10.67%下降至4.32%,室温耐水性达12小时以上不起泡、不发白。
通过与丙烯酸酯聚合物微乳液对比发现,由于核壳聚合技术的引入,苯丙微乳液的固含量,微乳胶膜的附着力、耐水性、硬度以及抗回粘性均得到较大程度提高。
|
|
|
|
1 |
沈江南;裘俊红;郑幸存;吴礼光;高从堦;;微乳液聚合在分离膜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4期 |
2 |
张丹年;唐宏科;;聚苯丙微乳液的结构表征[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8年11期 |
3 |
夏仕银,王宏菊;PBA/PMMA核壳胶乳薄膜的抗粘连性[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
4 |
李淑娟;刘祥萱;王煊军;;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J];中国胶粘剂;2006年05期 |
5 |
王茂元;仇立干;;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08期 |
6 |
张二琴;柴云;张普玉;;微乳液中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1期 |
7 |
安静;李雪艳;王德松;;不同引发剂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竞聚率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8 |
郑玉艳;史铁军;;核壳结构的P(BA/LMA-St)制备及表征[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1年02期 |
9 |
王国祥;武鹄;;苯乙烯、丙烯腈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微乳液聚合[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杨静;李碧娥;李晓;张卫英;淡宜;;“苯乙烯/CTAB/H_2O”RATRP微乳液体系的聚合[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9年06期 |
11 |
侯炜;朱岩;李琰;;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J];合成化学;2011年01期 |
12 |
黄莉;陆冬燕;谢晖;许玉芝;;松香基丙烯酸酯核-壳共聚压敏胶的研制[J];中国胶粘剂;2006年02期 |
13 |
甘孟渝;岳恩;洪建兵;;硅丙微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08年02期 |
14 |
史修启,王红霞,张剑,台秀梅;Winsor-I型多相微乳液中苯乙烯聚合[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3期 |
15 |
李东哲;;微乳液聚合及其在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应用[J];华夏星火;2004年07期 |
16 |
李学军;高固含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的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年09期 |
17 |
张心亚;孙志娟;黄洪;蓝仁华;陈焕钦;;乳液聚合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6年01期 |
18 |
安静,王德松,朱学旺,李雪艳,罗青枝,殷容,李发堂;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9 |
徐相凌,张志成,吴欣,葛学武,左榘,牛爱珍;苯乙烯微乳液种子聚合[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7期 |
20 |
韩淑珍,陈代敏,戚银城,韩利勇;丙烯酸酯-苯乙烯核壳结构乳液共聚合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