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2223高温超导体混合态相关物理性质研究
【摘要】:
Bi_2Sr_2Ca_2Cu_3O_(10) (Bi-2223)是目前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的高温超导体之一。电力应用不仅要求Bi-2223带材具有高的临界电流密度(与磁通钉扎机制有关)和机械性能,而且必须要有低的损耗,以降低它的运行成本和提高装置稳定性。人们通过对低温超导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和较完善的理论,Bi-2223高温超导体混合态的物理性质总体上与传统低温超导体有较大区别,例如高温超导体的高临界温度、短的相干长度、颗粒特性和强烈的各向异性等使得高温超导体的交流损耗机制和磁通钉扎机制与传统低温超导体不完全相同。近年来,国内外对高温超导体混合态的相关物理性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促进了高温超导体的实际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Bi-2223高温超导带材磁通钉扎机制和交流损耗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的内容是对Bi-2223高温超导体的磁通钉扎机制的研究。超导体的磁通钉扎力是由磁相互作用或芯相互作用引起的。随着GL参量κ的增大,磁相互作用要比芯相互作用引起的钉扎力减小快得多。对于Bi系高温超导体,由于它们的GL参量κ大,磁相互作用机制基本可以忽略,仅需考虑芯钉扎机制。本文根据D. Dew-Hughes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描述钉扎力密度的公式,通过计算机拟合,对两种不同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参考文献也比较一致。这个简化的理论公式不但简单,而且也便于理解,对弄清Bi-2223高温超导带材的钉扎机制也很有帮助。
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研究了在77K时,对处于50mT直流磁场中负载7.4A交变电流时的样品带材的传输交流损耗。结果表明受I_c( B )的影响,在相同幅值磁场下,B//c时的交流损耗要明显高于B//ab时的交流损耗。其次,在直流磁场条件下,交流损耗随频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这符合磁通蠕动模型预期的结果,总的来看,交流损耗仍以磁滞损耗为主。最后,我们根据Norris总结的方程,给出了交流损耗随直流磁场方向改变的规律。结果表明:直流磁场与Bi-2223高温超导带材ab面的角度越大,交流损耗也就越大,而交流损耗的计算值与参考文献的实验值吻合的很好。
|
|
|
|
1 |
高孝恢;严辉;严周澜;伍小玲;林彩东;傅应生;谢伍喜;;Y-Ba-Cu-O超导体中氟代氧的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90年01期 |
2 |
翁建平;高温超导研究史中一些问题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年06期 |
3 |
朱雄;高温超导体的现在和未来[J];世界科学;1996年05期 |
4 |
杨砚儒,刘莹莹;高温超导体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现代物理知识;2001年06期 |
5 |
罗会仟;;超导体的“面子”[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
6 |
郭桐兴;崔立凯;;前途无量的超导应用——赵忠贤院士访谈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2期 |
7 |
秦蓁;秦克诚;;封面说明[J];大学物理;2011年02期 |
8 |
王振荃;;美国高温超导体研究情况(一)——能源部研究情况[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88年06期 |
9 |
;自然信息[J];自然杂志;1990年09期 |
10 |
D.Goodstein;陈壮叔;;高温超导似乎不超[J];世界科学;1990年09期 |
11 |
韩翠英,方芳,解思深;Gd_(1-x)Ca_xBa_2Cu_3O_(7-y)高温超导体压力效应的研究[J];物理学报;1994年10期 |
12 |
曾文光,林长净;铟、碲对铋基高温超导体的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3 |
郭和平,方洪渊,马强,钱乙余;微机自控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测试装置研究[J];低温与超导;1998年01期 |
14 |
张莉,张威;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5 |
S.福纳;T.P.奥兰多;向军;;超导:前面的路还长[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88年06期 |
16 |
郭树权;;超导的研究及应用[J];大自然探索;1987年03期 |
17 |
温树林,冯景伟,宋祥云;钇系高温超导体中的固相反应和结构缺陷[J];科学通报;1991年22期 |
18 |
陈举新,石保安,周炳,吴汝佳,何文莲,贡树行,曹效能,杨彩炳,方希曾,李淑琴,闫旭,张鹰子,赵玉英,李林;高温超导红外探测器的研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1年06期 |
19 |
何振辉,杜仲廉,陆勇,黎启业,张进修;(CuTe)O_3对YBa_2Cu_3O_y织构生长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20 |
唐政;李世清;王少阶;;高温超导体临界电流密度的辐照增强效应[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