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传质原理的二维随机水质模型研究与应用

许劲  
【摘要】: 随机微分方程是解决复杂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工具,其在水污染控制规划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较全面分析评述了河流水质模型的研究现状、传质原理、随机过程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基于传质原理的二维随机水质模型,主要用于河流污染带的模拟预测以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实时预警,对水质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原理以及河流排污口近区污染物初始浓度的模拟计算等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水质模拟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提高了国内现有水质预警模型的精度。 论文假设河流中污染物浓度ct按几何Brown运动变化,由此引入一个非平稳随机过程,其中污染物初始浓度c0和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α视为两个待定常数。在详细分析了河流中污染物的扩散过程、假设污染物在没有达到全水深混合之前只是在部分水深达到均匀混合之后,提出了c0的理论计算公式,其中部分均匀混合水深h p是关键参数。另外,为充分利用河流中实测污染物浓度数据序列,基于对灰数据处理及其建模思路的分析,通过积分构造一次生成序列,建立了非等间距序列一阶模型,给出了ct的时间响应函数表达式。实际算例表明,该模型对河流中实测污染物浓度的模拟误差一般小于15%,可同时得到c0和α的具体数值,表明建模方法合理有效。 由于用传质系数可以对扩散现象进行更为简便的近似描述,论文在传质学基础上,将传质学中反映物质通过传质界面速度的传质系数及其理论研究方法引入到水污染控制规划领域,认为河流中的传质界面就是污染带等浓度线,详细分析了河流中污染带等浓度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建了污染物传质速度的随机函数,表明污染物传质速度是一个非平稳随机过程,其大小取决于传质界面两侧浓度的差异。论文还对传质系数和传质界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指出了本文所使用的传质系数与传质学中经典的传质系数由于传质界面的不同而出现数量级的差别,经比较决定采用瞬时传质系数,并假设其为常数,把由于传质系数的波动而导致的误差归入到随机扰动项中。此外,详细分析了河流中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并通过数据说明,在天然情况下,水流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作用远大于污染物自身的生物降解作用。 本文将河流中污染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初始动量传递与污染物扩散传质两个阶段,同时假设河流流速为一平稳随机过程以反映水流的湍流特征,这样河流中污染物扩散传质的绝对速度等于污染物随河流水体的移动速度与污染物传质速度的叠加,并利用传质椭圆及其在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包络线来描述污染带的发展过程,把污染带划分为包络线部分和传质椭圆部分,其中传质椭圆的长短半轴集中反映了污染物由于传质作用沿河流纵向和横向所移动的距离。这样,通过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传质原理和扩散过程理论,建立了不同排污条件下河流污染带长度、宽度、面积的随机泛函,并推导出相应的期望函数和方差函数表达式。 论文利用1989年嘉陵江重庆段罗丹明河流中心连续稳定排放试验的实测数据和1997年长江重庆段黄沙溪岸边排污口同步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得到了传质系数的具体数值:纵向传质系数k x= ( 0.5~1) m /s,横向传质系数k y= ( 0.05~0.5 )m /s,且传质系数k正比于河流的平均流速u ;另外,对河流中心排污, h p= ( 0.5 ~ 0.75)h,对河流岸边排污, h p= 0.5h,污染云团的初始形状为全对称的正方形或圆形。模型验证的结果为:污染带包络线长度x? ( t )和宽度y? ( t )的模拟误差分别小于9%和16%,传质结束时传质椭圆长短半轴的模拟误差均小于21%,表明本模型可较准确模拟计算河流中心污染带以及岸边污染带。 论文还对建库前后枯水期长江重庆段桃花溪和李家沱两个城市排污口岸边污染带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这两个污染混合区的范围。结果表明,在来流及排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峡水库蓄水后,随着库区流速的减小,岸边污染混合区的范围远大于建库前,其增值随排污口位置具体水流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排污口的位置对污染混合区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应尽量避免将排污口选在流动不畅的河段,特别是回水区或浅滩。 本模型给出了污染带范围的随机泛函表达式,其期望函数为解析方程,可方便、快速地预测污染混合区的大小,特别适用于水质的实时预警。如果可获得河流流速和污染物浓度随机扰动强度的具体数值,便可以得出污染带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预测区间,便于进行水质风险评价与预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劲松,李胜海,龙腾锐;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詹世平,周集体;河流水质模型及存在问题[J];浙江水利科技;2004年04期
3 王孝维;;虎峪河水质模型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8期
4 曹晓静;张航;;地表水质模型研究综述[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5 姜云超;南忠仁;;不确定性水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年09期
6 庄巍;逄勇;吕俊;;河流二维水质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7 许劲;龙腾锐;;不确定性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6期
8 宋国浩;张云怀;;水质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装备环境工程;2008年02期
9 邓义祥;郑丙辉;雷坤;诸大宇;;水质模型参数识别与验证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10 彭琴;牟新利;张丽莹;李军;李仁婷;;二维水质模型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3期
11 王斌;万天杰;;河流水质模型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0年06期
12 孙泽萍;付永胜;;不确定性方法耦合水质模型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13 文荟;香港的水质模型研究[J];交通环保;1991年06期
14 杨传智;垂向一维水质模型及在龙滩水库的应用[J];水资源保护;1991年03期
15 王宏,杨为瑞,高景华;流域综合水质模型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5年11期
16 张俊栋;地下水二维非稳定水流与对流弥散水质模型[J];河北水利科技;1996年01期
17 李兰,周鑫玉,王力;动态水质模型中 E(x)和K(x)的反演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8年04期
18 陈振民;泾河水质模型的标定与验证[J];陕西环境;1998年03期
19 刘兆金;中小型河流水质模型研究——以浦东运河为例[J];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0年02期
20 倪晋仁,秦华鹏,赵智杰;基于水质模型的海湾填海岸线选择[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地表水质模型研究进展综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庄巍;逢勇;吕俊;;河流二维水质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潘鸣钟;;河流二维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陈兴伟;刘梅冰;;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质模型研究[A];福建省第九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齐珺;孙长虹;史芫芫;李国光;;河流水质模型发展现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华海玉;石为人;范敏;刘祥明;蔡章利;;河流水质模型动态管理研究[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凡棠;张修玉;黄生志;张强;许振成;张恒军;房怀阳;汪中洋;;东江流域水质模型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8 洪渊;;衡阳市饮用水源保护研究中水质模型及其应用[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9 王绪鹏;石春力;沙健;李青;王玉秋;;BATHTUB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裴源生;;流域复杂水环境系统水质模型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云超;不确定性耦合水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兰州大学;2007年
2 刘路;基于水质模型的区域污染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申满斌;浑水水质模型研究及其在三峡库区岸边水质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4 许劲;基于传质原理的二维随机水质模型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更新;插值法在二维水质模型数值计算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2 詹彦;糯扎渡水库有机污染物一维动态水质模型[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卢璟莉;南湖周边排污口调查及排污口附近水域水质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潘欣;府南河排污口近区水质模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朱效娟;受潮汐影响的河网水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6 夏光平;望虞河(锡山区)污染负荷研究水量水质模型建立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7 赵一霖;十堰市泗河流域水质模型及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8 谷尘勇;三峡库区重庆段稳态水质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张红菲;基于小生境蚁群算法的水质模型参数反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秦文汉;GIS技术在河流水质模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战雪雷;亚行技援催生中国首个水质模型[N];中国财经报;2008年
2 ;武汉首创国内综合水质模型[N];长江日报;2010年
3 张清;搭建黄河干流水质预警预报平台工作进展顺利[N];黄河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