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

李浩  
【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出现城市群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培育城市群的要求,“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将城镇群作为我国城镇空间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城市群热”的情况下,各地正在进行的城镇群规划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镇集群发展的模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以及我国城镇群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等。鉴于国内外城镇密集地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尚缺少从社会、文化、生态等角度进行研究,本论文选择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现象进行研究,将群落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拓展至城镇密集地区研究领域,提出“城镇群落”的概念,并借鉴生物群落的自然演化规律,对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进行初探。 本论文研究属于城市规划学同区域科学、生态学相融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主要是一种类比(类推)的方法,采取“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建构——规律推演——实证分析”的技术路线。城镇是人类活动的聚居体,人是组成城镇的基本细胞,人和生物的同一性和本质上的一致性,保证了从“生物群落”向“城镇群落”类推研究的可靠性。 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通过对当前“城镇群规划”热潮的冷思考及国内外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综述,建构论文研究的问题和框架;第2~4章为上篇,明确城镇群落研究的逻辑基础,提出城镇群落的概念,探讨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第5~9章为中篇,分别从城镇群落空间环境的选择、空间要素的构成、空间形态的类型、空间关系的组织、空间发展的演替等几个方面对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探;第10、11章为下篇,探讨城镇群落的空间规划问题,并对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思想和生态应用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城镇的群体发展既是一种地理现象,也是一种生物现象。当今世界,由于主导城镇空间发展的因素不断演化,致使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日益呈现出一种“群落”的格局。本文研究所提出的“城镇群落”概念,是从生态学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现象的一种解读,即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由一定的人类聚居单元及其它生物种群所组成,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城乡空间集合体,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和生态学功能单位。城镇群落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赋予了城镇密集地区以生命的智慧,这正是区别于城镇群、大都市带、城市经济区等其它相关概念的关键所在。城镇群落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诸多城乡空间要素的群体、整体发展,而非少数城镇的做优、做大、做强;追求多种城乡空间资源的多维度、纵深度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非对某种类型的空间资源利用有所偏爱;追求一系列城镇空间发展的分工协作和共生共荣,而非城镇之间的无序和恶性竞争;追求群落自身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作用的维持及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益,而非“先污染、后治理”等近期利益当先的短视行为。 研究表明,城镇群落的空间发展并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1)城镇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具有鲜明的特征,平原(或盆地)的地形环境和近海(或大江大河)的地理区位是其基本的生境要求;(2)构成城镇群落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是一种相互统一的耦合关系和连续体,城镇发展空间随其规模不同而呈现出营养级别和性质的层次变化;(3)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包括自然地形环境、交通运输网络、顶位城市的性质以及城镇间的竞合关系等,基于城镇建设用地的组合形态可将其划分为带型、环型、星月型、放射型、组团型等,基于项位城市的数量可将其划分为单核型、双核型、多核型等;(4)共生是城镇群落空间关系组织的基本原理,各种空间要素之间的复杂共生促生共生质,使城镇群落具有任何单一城镇所无法具有的性质和职能。城镇发展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寄生关系,自然生态空间是城镇群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竞争导致城镇群落不同城镇空间发展“生态位”的产生,是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形成和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原因;(5)城镇群落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其演替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基本趋向是演变为人类聚居的一种“顶极城镇群落”。在城镇群落的空间规划中,应当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凝聚共赢意识、促进城乡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区划控制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城镇群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镇发展空间的群落式布局,促进城镇群落边缘区空间的健康发展,等等。 论文力求在两个方面实现创新:(1)用生物学中的“群落”概念和“城镇群”作类比研究,提出了“城镇群落”的概念,并引入了生态学的共生、演替、灭亡等概念,对提高人们对城镇和城镇群的生态问题的认识有积极意义;(2)通过对成渝城镇密集地区的案例分析,实证了城镇群落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城镇群落规划调控对策,对成渝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尚武;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形态与综合交通[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1期
2 张尚武;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特征[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1期
3 孔令斌;;城镇密集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争鸣[J];城市交通;2009年05期
4 单锦炎;城镇密集地区要注重城镇群总体规划[J];规划师;1999年01期
5 林澎;城镇密集地区城乡规划面临的问题——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6期
6 阮晓彦;;小城镇密集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的思路探讨[J];规划师;2006年S1期
7 王学锋;;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重点命题和对策思路[J];城市规划;2008年05期
8 王雅娟;国外城市密集地区形态发展现象综述[J];城市规划;1994年06期
9 晓章;;中国城市与区域地理学家的群英会——沿海城镇密集地区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和调控研究开题[J];城市规划通讯;1994年07期
10 ;城镇密集地区重点小城镇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6年08期
11 袁利平;;城镇密集区的城乡统筹对策[J];建设科技;2010年14期
12 邵振琦;;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发展学术论坛在昆山召开[J];江苏城市规划;2005年03期
13 吴良镛;城镇密集地区空间发展模式——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02期
14 刘淑英;;城镇密集地区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以小榄镇为例[J];规划师;2006年S1期
15 李浩;;我国城镇密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1期
16 彭震伟;陆嘉;;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17 彭震伟;陆嘉;;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18 张晓;张娴;;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城镇密集地区规划[J];山西建筑;2010年24期
19 赵敏莉;曾立峰;;城镇密集地区产业园发展初探[J];山西建筑;2011年06期
20 何枚林,陈伟明,黄幼朴,董振强,杨永康;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光;;3S技术与群落生态学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文庆;张古忍;古德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群落生态学理论基础探讨[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3 王晓鹏;刘胜祥;高林;;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黄檀群落生态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4 李荣;;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聚落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思考[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刘金;王丁;;苏南城镇密集地区交通发展对策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乔延龙;陈作志;;群落生态学中性理论在北部湾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应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卢华翔;朱波;石永洪;陈怡星;;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实践与思考[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曹国华;;基于公交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浩;;警惕我国城镇密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无锡“水危机”事件所思[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明;;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下的城镇密集地区管治[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重庆大学;2008年
2 陈明;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
3 朱葛夫;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南程慧;迎春樱居群变异与繁殖生物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李剑泉;稻田蜘蛛群落生态学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张凯旋;上海环城林带群落生态学与生态效益及景观美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云鹏;松辽平原沙地榆树林生态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兴中;河口潮滩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尚辛亥;甘草质量与生境的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孙志勇;天津市道路绿地植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强;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及其规划[D];清华大学;1999年
2 李荣;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聚落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年
3 孔祥海;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芳;孑遗珍稀植物领春木群落生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倪丽萍;金华市郊外来杂草群落生态学[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葛宝明;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7 涂志华;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重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8 李欢欢;杭州湾南岸大桥建设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9 章志都;侧柏刺槐林群落生态学特征及林内景观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10 王婷婷;德化县风水林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程歆;4年建成3个特大城市[N];福州日报;2006年
2 李书烜;2010年将建三个特大城市[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田家鹏;2010年,3个特大城市领衔海西城市群[N];厦门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冯桦 朱毓松;“海西”建设大有可为[N];福州日报;2006年
5 赵宝江;加强区域协调 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汤璇;法规护航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广东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将协调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程歆;“十一五”闽将建3个特大城市城镇化水平达52%[N];中华建筑报;2006年
9 ;福建“十一五”要建3个特大城市[N];福建工商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肖送文 赵嘉新 黄卓;十年繁荣 十年进步[N];广东建设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