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结晶垂直Bridgman法生长CdZnTe晶体的全局数值模拟
【摘要】:
为了研究分离结晶垂直Bridgman法生长CdZnTe晶体生长系统内部的流动传热性质,建立了分离结晶垂直Bridgman法的物理和数学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多种工况下的分离结晶生长系统进行了全局数值模拟,得到了晶体生长系统的温度分布图、流函数分布图以及结晶界面形状图。分析了狭缝宽度(e)、坩埚半径(ro)、温度梯度对晶体生长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加,熔体顶部为固壁条件的分离结晶生长系统的最大流函数不断增大,而熔体顶部为自由界面的分离结晶生长系统却呈现相反的规律。但是,在相同的狭缝宽度下,熔体顶部为自由表面的晶体生长系统流动强度较熔体顶部为固壁条件的晶体生长系统强。且熔体顶部为固壁条件时,最大流函数发生在气液弯界面附近处,而熔体顶部为自由表面时,最大流函数产生在上自由表面附近处。在改变温度梯度时,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加,晶体生长系统的流动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且由于晶体生长系统低温端温度不断降低,使得结晶界面位置不断上升。
在常重力条件下,重力的作用随着坩埚半径(ro)增加而不断增强,最大流函数不断增加。同微重力条件相比,由于出现了浮力对流,常重力条件下的流动情况更为复杂,最大流函数发生在熔体上部因浮力—热毛细力共同驱动所造成的流胞中心处。同时,流胞中心位置也随着坩埚半径的增大而上升。除此之外,通过对气液弯界面处以及熔体上自由表面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可以发现在各种半径条件下,对于熔体顶部为固壁边界条件以及自由表面边界条件时,气液弯界面处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呈现相似的规律,且最大速度值均发生在ro=16mm时。
|
|
|
|
1 |
彭岚;范菊艳;张全壮;;分离结晶Bridgman法晶体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
2 |
彭岚;伍顺发;李友荣;;CdZnTe晶体分离结晶稳定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3 |
W.E.Bardsley
,R.M.Briggs
,杨合群;分离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中 F 的估算方程式[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2期 |
4 |
曲以秀,刘志国;冀东燕山期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5 |
张招崇,肖序常,王军,王永;西昆仑山普鲁新生代火山岩中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6 |
匡福祥,金庆民;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地球化学及生成与演化[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9年01期 |
7 |
王江海,游振东,韩郁菁;大别杂岩内角闪质岩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成因[J];地球化学;1993年02期 |
8 |
李家春,黄维章,张锁春,谢佐恒;微重力下悬浮区的热毛细对流及其控制[J];中国科学A辑;1993年02期 |
9 |
韩宝福;赤峰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基本特征及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0 |
邓津辉,史基安,王琪,高野穆一郎;金川镍矿含矿岩体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2003年01期 |
11 |
朱志强;纪岩;刘秋生;阎嘉坪;解京昌;;蒸发效应与热毛细对流耦合现象的实验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
12 |
薛怀民,刘福来,许志琴;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北缘五莲断裂外侧浅变质花岗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成因研究[J];中国地质;2005年02期 |
13 |
段俐,康琦,胡文瑞;液层厚度对浮力-热毛细对流面型的影响[J];力学学报;2004年06期 |
14 |
彭岚;张伟;李友荣;孟海泳;;微重力条件下Marangoni数对分离结晶过程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1年03期 |
15 |
彭岚,曾丹苓,李隆键;微重力下液封对液桥内热毛细对流影响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16 |
唐泽眉,胡文瑞;液桥中不同Prandtl数流体的热毛细对流[J];力学学报;1991年06期 |
17 |
李开泰;叶轮机械准三元流动S_1和S_2流面上流函数在半测地坐标系下的微分方程定解问题及其有限元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78年01期 |
18 |
李植松;施富强;;边界元法在液力变矩器内流场中的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19 |
王振范,赵志业;流函数速度场上界法解析在拉拔挤压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1992年01期 |
20 |
谢柏松;非牛顿流体的某些反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