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构式的构式语法分析
【摘要】:
汉语中的动结式是指这样的构式:动词+动词(或形容词),前一动词表示原因致使后一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事件。动结式在汉语中居于重要地位并被广泛使用。它还涉及到复杂的句法语义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语言学者的注意。先前的研究大多在尝试回答类似动结式的核心、及物性、配价等问题,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动结式中前者致使后者这一致使义研究。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借助产生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构式语法理论,笔者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对动结式进行探讨。动结式也根据其不同的句法构型及语义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类型。他们是:(i) SVROBJO构式,(ii) SVRSUBJO构式,(iii) SVRSUBJ构式及(iv) SVRIND构式。尽管构式(i)与构式(ii)有着相同的句法构型,但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构式,因为两者的结果补语有着不同的语义指向。这一差异与构式(iii)和构式(iv)之间的差异类似。各类构式有着共同的构式意义:致使-结果,但也存在具体的意义差别。
要解释致使义,对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两者都进行探讨是必要的。本文重点讨论了动词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论元角色之间的关系。两者在不同的构式中有着不同的匹配关系。
构式语法可以很好的解释汉语动结式致使义的来源,并避免出现解决类似“为什么不及物动词可以进入SVRO构式带了宾语”或“为什么动结式有及物不及物之分”等问题的尴尬局面。而且,句法层与语义层的关系,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晰的表现,可以明确看出不同构式之间的差别。
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尽管对汉语中动结式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动结式致使义这一关键问题的解答证明构式语法不失为探讨汉语构式的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