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

曹艳晓  
【摘要】: 我国城市污水普遍存在的碳氮比偏低的问题逐渐成为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的瓶颈;同时,作为目前生活污水处理中运用最普及的活性污泥技术,其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费用在污水厂运行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本课题针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脱氮以及剩余污泥处理的问题,分别从工艺和碳源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在工艺方面,为提高低碳氮比污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含量,并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优化,设计了水解酸化/缺氧悬浮填料移动床/好氧组合工艺(简称H/AMBBR/O工艺),进行实验室中试研究,并探索该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高效脱氮和污泥减量的可行性。在碳源方面,通过对A/O工艺的二沉池剩余污泥进行碱解发酵,提取上清液作为反硝化碳源,考察上清液的反硝化效率,利用阶段比反硝化率的概念,提出上清液回用量的确定方法,并将上清液回用到实际运行的A/O系统中,考察上清液碳源的反硝化速率及其回用对A/O系统的影响。最后,分别从处理效能和投资运行费用(预估)方面综合比较了H/AMBBR/O工艺和上清液回用的A/O工艺的最佳运行工况。试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①H/AMBBR/O工艺的试验结果 首先,在10.9~13℃,通过反硝化预试验对比了悬浮填料两相污泥和纯缺氧污泥的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悬浮填料两相污泥对COD、氨氮、硝酸盐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37%、10.48%、60.86%和21.42%,远高于纯缺氧污泥的58.89%、3.71%、41.58%和13.75%;且生物膜的活性良好。因此,在缺氧池投加悬浮填料有利于增加污泥量,改善反硝化污泥活性,减弱冬季气温的影响。 其次,研究了H/AMBBR/O组合工艺的启动方式。采取接种污泥、单池分别启动的方式对水解酸化池、AMBBR和好氧池同时进行培养驯化。其中水解酸化池采用连续进出水、逐渐增大负荷的方式,在15d内启动成功;AMBBR采用好氧曝气挂膜、缺氧转换的方式,历时20d,挂膜成功。组合工艺启动后,处理效果在两周时间内达到稳定。 再次,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筛选出H/AMBBR/O工艺的最优工况。结果表明:1)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以2.5h为宜,过长的停留时间会消耗更多的碳源;2)AMBBR水力停留时间越长,反硝化反应进行得越充分,试验最佳停留时间为3h;3)硝化液回流比越大对反硝化越有利,但是动力消耗也大,试验选取合适的硝化液回流比为300%;4)当平均水温高于18.0℃时,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不受抑制,工艺处理效果较理想,当水温低于18.0℃时,硝化反应不完全,工艺处理效果明显变差,尤其是TN出水浓度远不能达到试验预期目标,建议经济条件较好的污水处理厂可以考虑在好氧池投加填料,增强低温下的硝化效果。因此,在进水流量Q=50L/h,好氧池HRT为6.0h,二沉池HRT为1.2h,且填料投配率为30%的情况下,最优工况的条件是: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2.5h,AMBBR水力停留时间为3h,硝化液回流比300%,平均水温高于20.0℃,此时,组合工艺获得最佳处理效果:COD、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35%、98.24%和71.92%,对应出水浓度分别为22.6mg/L、0.89mg/L和16.35mg/L。 最后,对比分析了水解酸化池分别作为纯污水和污泥污水同时预处理反应器的效能,结果表明,将二沉池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池,既可以改善与增加碳源,为后续反硝化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同时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污泥减量率可达到56%以上。 ②剩余污泥碱解上清液的回用到A/O工艺的试验结果 首先,通过试验研究了剩余污泥碱解发酵的较优条件以及碱解对污泥的减量作用。确定了碱解pH值、以及搅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连续试验的指标分析、反硝化速率对比以及污泥破解后的扫描电镜照片,确定较优的SRT为9d;同时,计算得出剩余污泥在碱解过程中的污泥减量率达到56.3%。 其次,分别考察了碱解上清液、乙酸钠和生活污水三种碳源的反硝化效能及其反硝化动力学,进行综合比较,确定碱解上清液可以作为反硝化脱氮的碳源。 进一步的研究考察了剩余污泥碱解上清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反硝化速率,并据此初步确定上清液的回用量。采用不同的VFA/N比值进行批式试验,考察硝酸盐的反硝化情况,选择出试验硝酸盐浓度下的较优比值,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污水中,与纯生活污水脱氮对照,考察回用的可行性,以及回用量的确定。结果显示,VFA/N比值的增加能加快反硝化反应,且比值越高,出现亚硝酸盐峰值越大,时间越滞后,硝酸盐的降解和亚硝酸盐的变化情况跟pH值能够较好地吻合;将上清液以一定比例投入生活污水,反硝化速率明显提高,平行组6h反硝化量分别达到47.02和33.95mg/L,为单纯生活污水反硝化量的2~3倍。试验进一步根据不同反应时间段的反硝化速率提出阶段比反硝化率的概念,并结合初始VFA/N比值以及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粗略判断出上清液的回用量,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最后,根据上清液回用量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实际A/O工艺的回用试验研究。分别于冬季和春季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两次上清液的回用试验。冬季试验,A/O工艺产泥量较低,上清液回用量受限,为50ml/min左右,小于理论回用量;春季试验,上清液的回用量为85ml/min左右,与理论回用量相当。分别对两次上清液回用前后系统对COD、氨氮和TN的去除效能,以及上清液回用过程中引入的氮磷对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试验情况下,实际TN去除量接近42mg/L,远高于理论计算值28mg/L;2)春季试验结情况下,基于阶段比反硝化速率计算的理论TN去除量为50.4mg/L,和实际的55mg/L较为接近,TN的平均出水浓度满足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3)两次回用过程中引入系统的总氮占原污水总氮的10.55%和21.27%,结合TN的去除情况分析,认为该比例对系统脱氮的影响不明显,可忽略;上清液回用过程中引入总磷占原污水总磷的20.86%和79.60%,对应的出水TP浓度分别为2.84和3.52mg/L,由于系统没有设置专门的除磷装置,磷在系统中的循环可能会造成累积,因此,长时间的回用可考虑在上清液中投加盐类形成磷沉淀后进行回收。 ③H/AMBBR/O工艺和剩余污泥碱解上清液回用的A/O工艺的最优工况对比分析 两工艺最佳工况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对比结果表明:1)两工艺对COD和氨氮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和氨氮的出水浓度均能满足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2)上清液回用的A/O工艺出水TN浓度低于15mg/L,能够满足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而H/AMBBR/O工艺出水TN仅能满足GB18918-2002的一级B排放标准;3)上清液回用的A/O工艺反硝化能力以及灵活性更强,而H/AMBBR/O工艺能够实现污水污泥处理以及内碳源回用的一体化,运行管理更简便。 两工艺运行费用预测结果表明,费用差别产生于AMBBR中的悬浮填料和用于调节上清液pH值的酸碱试剂。其中,悬浮填料使用寿命较长(长达数十年之久),且为一次性投资材料,而酸碱试剂为日常运行材料,其消耗费用约为悬浮填料的7倍。因此,实际应用时还需综合考虑污水的处理要求和当地的经济水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傅婵媛;曹艳晓;龚正;;剩余污泥碱解上清液回用于生活污水脱氮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21期
2 曹艳晓;龙腾锐;傅婵媛;龚正;;剩余污泥碱解上清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回用量实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1期
3 冀周英;陈银广;;剩余污泥转化为SCFAs及用于增强生物除磷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9年06期
4 王晓青;杨顺生;杨少武;;超声波污泥水解酸化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0年03期
5 何作伟;程家迪;熊惠磊;王青;王慧;施汉昌;;剩余污泥水解酸化释放有机物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给水排水;2011年S1期
6 陈学毅,解洪喜,王克光;无污泥小型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J];环境科学;1995年04期
7 刘帅强;周兴求;伍健东;;改进型上流式反应器中剩余污泥快速水解酸化研究[J];中国沼气;2011年03期
8 宋梅;;某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分析[J];民营科技;2009年01期
9 高永青;彭永臻;王淑莹;王建龙;张晶宇;;污泥水解酸化液用作A~2/O系统脱氮除磷碳源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7期
10 佟娟;陈银广;;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磷去除的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1 林立君;贺君;王帅杰;王秀丽;;秦皇岛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基本性质及农用价值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12 董梅英;;剩余活性污泥的厌气发酵[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4年03期
13 王国栋;;剩余污泥消化后预处理高浓度生产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8年02期
14 曹殿林,汪国柱;剩余污泥的凝聚压滤脱水[J];印染;1981年04期
15 崔龙哲;刘成付;吴桂萍;;质子化焦化污泥作为生物吸附剂对水溶液中活性红4的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16 张翔;宋丽华;邢莉玲;张耀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理的探讨[J];安徽化工;2006年05期
17 高永青;彭永臻;王建龙;王少坡;张晶宇;;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18 宋丽华;;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技术的研究[J];华章;2010年01期
19 孙国华;无污泥化的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小结[J];工业水处理;1986年01期
20 张雷,洪瑛,李昭,叶飞,曾向前;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泥减量技术[J];市政技术;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春梅;朱晓芸;杨红;黄庆;风海晨;;盐度和固液比对剩余污泥中磷释放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丁伟;冷蕾;赵晨;黄芳;宋爱荣;;碳源对裂蹄木层孔菌菌丝体生长及其液体发酵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伟;李娇妍;王红梅;刘玉文;;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中的新型碳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万鲁长;单洪涛;黄春燕;张柏松;孙树凯;宇仁娥;;白灵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辰壹;吴永霞;张娟;;巴音布鲁克草原雷蘑的碳氮营养源研究[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天虎;刘畅;王进;;以秸秆为缓释碳源的SRB处理AMD模拟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昭;亢春雨;苏旭东;樊喜福;马小燕;李英军;张会彦;张伟;;防腐剂纳他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晓;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白向玉;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陈旭升;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李广;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晓霞;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中细胞物质的释放特性与磷回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芬;超声破解对污泥特性的影响机制与零剩余污泥排放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易维洁;碳源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特征和铁还原菌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苑宏英;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张建美;地下水硝酸盐原位生物修复固相碳源及磷源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琨;厌氧条件下外加酶强化剩余污泥水解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王芬;剩余污泥超声破解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丁凯;碱减量印染废水剩余污泥减量化工艺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4 傅婵媛;剩余污泥碱解发酵上清液用于生活污水脱氮的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李雪;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源开发利用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王婧;利用剩余污泥生物合成PHB的工艺条件探讨[D];厦门大学;2007年
7 张蔓;剩余污泥制备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8 杨洋;崇明湿地碳源/汇监测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则华;多孔微生物载体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新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10 徐张林;暗河式剩余污泥厌养发酵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筱薇;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施云海 房鼎业;CO2:二十一世纪的新碳源[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通讯员 刘海;排水集团夏季降温靠污水空调[N];北京日报;2006年
4 记者 范琛实习生 马金金 通讯员 朱财宝;海宁一个村子的治污经验惊动了很多人[N];杭州日报;2008年
5 胥思明 何举云 蓝莹 洪栖禾;昔日“龙须沟” 今日“大公园”[N];南充日报;2008年
6 狄崇兰;解决小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N];农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缪琴;芦苇水葱前晃一圈 生活污水黑“发”转清[N];成都日报;2007年
8 刘桂兰 高杰;无锡惠山区落实污水管网建设任务[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原仁开;饭店林立煞风景 溪源景区盼保护[N];福建日报;2006年
10 陈宇;治污费用高 钱该谁来出?[N];四川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