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碳源种类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及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分离

杨勇光  
【摘要】: 反硝化除磷过程可以将生物除磷和脱氮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过程融为一体,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除磷技术。论文通过对比试验,并采用连续运行方式研究了乙酸、丙酸、葡萄糖三种单碳源以及生活污水系统对反硝化除磷系统长期运行状态的影响,确定了不同碳源对系统反硝化除磷的作用与贡献;并使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研究分析了试验前后各反应器的菌群变化与脱氮除磷的关系以及各反应器的菌群特征,揭示了不同碳源下的菌群特征演变对反应器运行状态的影响。通过对分离的细菌进行反硝化与吸/释磷试验,并利用16SrDNA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试验结果表明: ①运行良好的反硝化除磷系统,能在短时间内承受因碳源变化带来的冲击;三天后,单碳源系统出现了厌氧释磷和出水磷浓度的波动;两周后,乙酸、丙酸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葡萄糖系统则逐渐失去反硝化吸磷能力。乙酸可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可以作为富集反硝化聚磷菌DPB的有效碳源;丙酸虽然也可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但对反硝化除磷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葡萄糖的大量存在将使已成为优势菌群的PAOs和DPB逐渐被非聚磷菌取代。乙酸碳源基质的污泥产率系数低于丙酸和葡萄糖,葡萄糖碳源基质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污泥产率。 ②对试验前后的各反应器中菌群结构分析表明:生活污水系统和A2N-SBR脱氮除磷系统能稳定运行并取得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菌群结构呈现多样性分布状态;单碳源系统运行初期前三天,原系统稳定复杂的生态特征证明在短时间内能承受由于碳源变化带来的冲击。随着单碳源系统的运行,反应器中微生物在碳源竞争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导致各系统在富集了不同优势菌的同时,某些原存的微生物也逐渐消亡。充分证明除温度、pH等因子外,碳源也是控制系统微生物生态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DPB是反硝化除磷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功能菌群,对生物脱氮除磷起决定性的作用。文献报道的反硝化聚磷菌有: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 colonies )、气单胞菌属( Aerimonas colonies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colonies)、莫拉氏菌属(Moraxella colonies)等。研究发现在富集了反硝化聚磷菌的乙酸系统存在两株兼具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典型聚磷菌特征和反硝化特征的细菌,编号为P1、P2,P1菌株好氧吸磷量约为厌氧释磷量的3倍,P2菌株好氧吸磷量为释磷量的2倍,而且两菌株反硝化过程不受产生的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对P1、P2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P1菌株属于金黄杆菌属、P2菌株属于微杆菌属,是现有文献未见报道过的具有反硝化聚磷菌特征细菌类群。表明反硝化聚磷菌是一个宽泛的细菌类群,生物除磷系统中是由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发挥脱氮除磷功能。 课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78101)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2008ZX07315)的资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汤兵;王五洲;石太宏;;低碳源条件下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7年12期
2 沈雨;黄勇;李大鹏;潘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主要微生物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年05期
3 张杰;李小明;杨麒;王冬波;曾光明;何端海;;采用AOA模式在SBR中实现同步脱氮除磷[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7期
4 李金页;郑平;梅玲玲;;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其特点[J];科技通报;2006年06期
5 刘国全;;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实现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J];四川环境;2009年02期
6 史静;吕锡武;;厌氧释磷量和温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0年01期
7 曹桂萍;;反硝化聚磷菌富集条件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3期
8 郭春艳;王淑莹;李夕耀;袁志国;彭永臻;;聚磷菌和聚糖菌的竞争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2期
9 韦启信;操家顺;徐明;周文理;;影响反硝化除磷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因素[J];水资源保护;2009年03期
10 张耀斌;邢亚彬;荆彦文;全燮;;厌氧-缺氧下反硝化除磷对低碳污水的处理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10期
11 杨菲菲;马放;魏利;姜欣欣;张倩;高杰;张晓昕;;不同进水条件对SBR工艺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12 王娟;于水利;张德祥;鲁文杰;;好氧颗粒污泥低温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因素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S1期
13 周康群;刘晖;孙彦富;刘洁萍;;A~2/O厌氧段聚磷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李相昆;张杰;黄荣新;马力;鲍林林;姜安玺;;反硝化聚磷菌的脱氮除磷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3期
15 周康群;刘晖;孙彦富;周遗品;刘洁萍;;利用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与富集[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16 赵晓靓;;反硝化除磷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7年29期
17 石玉明;马放;姜欣欣;王强;;A~2SBR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和脱氮除磷性能[J];科技导报;2008年22期
18 吴守中;蔡天明;陈立伟;;反硝化聚磷菌C18脱氮除磷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10期
19 刘晖;孙彦富;贾晓珊;周康群;刘洁萍;;发酵型和非发酵型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及代谢机理[J];化工学报;2010年09期
20 贾学斌;王强;杜丛;孙静文;姜欣欣;王春丽;马放;;反硝化聚磷菌富集、筛选及其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丁伟;冷蕾;赵晨;黄芳;宋爱荣;;碳源对裂蹄木层孔菌菌丝体生长及其液体发酵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伟;李娇妍;王红梅;刘玉文;;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中的新型碳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万鲁长;单洪涛;黄春燕;张柏松;孙树凯;宇仁娥;;白灵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辰壹;吴永霞;张娟;;巴音布鲁克草原雷蘑的碳氮营养源研究[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天虎;刘畅;王进;;以秸秆为缓释碳源的SRB处理AMD模拟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凯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诊断和治疗[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魏昭;亢春雨;苏旭东;樊喜福;马小燕;李英军;张会彦;张伟;;防腐剂纳他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升;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易维洁;碳源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特征和铁还原菌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建美;地下水硝酸盐原位生物修复固相碳源及磷源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曹艳晓;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李相昆;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鲍林林;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杨麒;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其去除生物营养物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章宏梓;以餐饮废油为碳源的鼠李糖脂发酵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周军;两种类型反应器内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光;碳源种类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及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分离[D];重庆大学;2010年
2 王燃燃;短程反硝化聚磷菌培养驯化及其运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3 杨洋;崇明湿地碳源/汇监测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洪武林;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固定化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李观元;以丙酸为碳源的反硝化除磷工艺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舒;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7 杨菲菲;反硝化聚磷菌的特性及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效能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吴守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林守祎;崇明湿地碳源汇信息共享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雅丽;沼液无土栽培氮污染控制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云海 房鼎业;CO2:二十一世纪的新碳源[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段友才;胜利油田SDP——DPB平台项目开工[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记者 史芳 杨振威;建立以省为单位的“碳源-碳汇”交易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李雪林;万元GDP净碳源量不断下降[N];文汇报;2007年
5 筱薇;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N];中国环境报;2008年
6 苏 林;点“气”成“金”[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记者 李雪林;上海“碳天平”趋向平衡[N];文汇报;2008年
8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 郑建仙;乳链球菌素发酵法生产的关键技术(上)[N];中国食品报;2008年
9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仍是“吸碳功臣”[N];上海科技报;2008年
10 穆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