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速铁路大型客站建筑风荷载及流固耦合作用研究

余志祥  
【摘要】:随着国内高速铁路建设热潮,各种造型新颖、布局复杂的大型交通枢纽客站陆续建成。这些客站采用了多种新型结构形式,风荷载成为其正常使用及安全运营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外观造型及站场布局影响致使铁路客站产生了复杂的风致作用,站场建筑群的干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对高速铁路客站风致作用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具体工程应用,缺少对其风致作用的形成机理、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铁路客站风致作用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基于CFD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和非定常流固耦合(FSI)理论,研究了大气边界层下铁路客站建筑的基本风荷载特性和风场特征,揭示了平均来流及脉动来流条件下站场建筑的风致作用形成机理及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抗风设计。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对计算风工程理论进行了梳理,搭建起数值风洞模拟的基本方法框架和参数体系。同时,基于CFX的全隐式瞬态时间步进算法,提出了准稳态时步逼近求解技术(QSMA:Quasi-Steady State Marching-on in time Approximation Techniques),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这种技术在时间离散格式上的稳定性、误差传递的趋零特性,给出了与之配套的多目标收敛监测、数值稳定控制参数,并与Murakami-3D立方体模型的隐式稳态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其有效性。这种技术降低了瞬态算法求解稳态问题的时间步长及容差限制,和传统稳态算法相比,计算消耗没有增加,但由于利用了瞬态控制方程求解,针对复杂建筑风场数值模拟的收敛性增强。 第二,基于准稳态时步逼近技术,结合TTU模型实测数据,对EARSM用于建筑数值风洞模拟的计算控制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流场自平衡检验、网格形式、湍流模型、流场尺度、边界条件、对流项格式、近壁区网格△y值等。通过系统的校准研究,搭建起基于EARSM的数值风洞模拟计算参数框架。 第三,基于几何拓扑分析原理,提出了铁路客站建筑群风荷载预测的模化特征体分析方法,结合12组特征体模型的试验数据,采用EARSM和准稳态时步逼近求解技术进行了数值风洞模拟,研究了风向角、屋面坡度、结构高度、屋面拓扑特征、结构开敞与否、矢跨比对风荷载形成机理以及风场特性的影响。将该方法用于实际铁路客站风荷载分析并与规范相似特征相比较,结果表明方法的实用有效。 第四,设计了4组参数性风洞试验模型,考虑建筑群风场干扰影响、雨棚是否开缝、二期扩建、匝道阻塞影响,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了铁路客站的风场干扰影响规律。基于几何拓扑分析原理,将铁路客站简化为三种典型的模化布局特征体模型。结合数值风洞模拟、模化特征体分析方法以及试验数据,对站台区雨棚开缝率、主站房与站台雨棚的高度比、主站房入口大悬挑雨棚俯仰角等风场干扰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铁路客站风场干扰影响的主要变化规律。 最后,采用AR法和WAWS法编制了多点三维相关脉动风速模拟程序、脉动风速散度修正程序,构建了非定常流固耦合(FSI)分析的脉动入流边界。基于TTU实测数据对人工模拟脉动风场进行了校准分析。基于自编目标概率法程序研究了脉动风场的统计特性。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坐标下的有限体积法,采用大涡模拟(LES)求解Navier-Stokes方程,构建了大跨度弦支结构雨棚的气动分析模型;结合大跨度弦支结构雨棚的非线性瞬态动力学模型,采用ALE方法处理结构与风场的运动边界,实现了结构动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的结合,构建了结构-风场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风向角下大跨度弦支结构雨棚动力响应的频谱特征、脉动风压分布规律、预张力对弦索振动特性的影响、脉动风对弦索张力退化的影响等,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小兵;巢琼;;风荷载对1000kV变电架构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S1期
2 方正;李炜;;建筑物风场及静力风压的二维数值模拟[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3 李术军,刘树坤,李锦秀;西山遮挡对滇池风生流影响的数值模拟[J];湖泊科学;1998年01期
4 许振华;世界风力发电的现状及远景[J];发电设备;2001年06期
5 朱川海,顾明;大型体育场主看台挑篷风荷载特性的风洞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李华锋;马骏;周岱;朱忠义;董石麟;;空间结构风场风载的数值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7 杜亮;洪冠新;;双系缆气球绳网系统抗风能力的仿真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4期
8 石诚;王智;;某电厂空冷系统的优选分析[J];电力建设;2008年08期
9 谢东;王汉青;李向阳;;复杂地形条件下大气风场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黄国强;南英;陈芳;王斯财;;考虑各种随机干扰源有控炸弹攻击区及弹道仿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年05期
11 戴寿申;;鄱阳县小鸣咀风场风资源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年02期
12 郝俊涛;朱庆东;;海上测风塔上部结构设计[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S1期
13 汪德武;;远程导弹精度仿真中大气干扰的处理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1993年03期
14 姚仁太,郝宏伟,胡二邦,曹建主,何穗锦;RODOS系统中两种大气弥散模型链的比较[J];辐射防护;2003年03期
15 吴建华;梁佶;岑伟;;斜拉网格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6 张晓伟;朱蒙生;曹慧哲;王辉;汪林;;住宅小区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1期
17 侯爱波;周锡元;;厦门市高层建筑群风场的数值风洞模拟分析[J];建筑结构;2008年08期
18 李清;孙作玉;;索膜结构脉动风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9 饶瑞中,宋正方;风场下自然地表红外辐射统计特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1年02期
20 张宝宁;郑志华;;山区大气扩散风场及浓度场的数值模拟[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金海;金新阳;唐意;杨立国;赵基达;;新广州火车站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葛耀君;赵林;;大型冷却塔风荷载共振效应的耦合分析[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卫教;张仲才;;特殊风荷载在PKPM08版中的实现[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周骥;张其林;殷惠君;;底裙开敞鞍形膜结构风荷载的数值模拟[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保亮;林品芳;陈嘉荣;;雷达合成风场之作业化研究[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林;叶继红;;基于小波技术改进的AR算法在随机场模拟中的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高珊;凌士兵;何小宁;;西行台风影响期间福建海区风场分布特点[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英民;王金海;;脉动风仿真软件PWSS的研制[A];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张顺宝;;结构脉动风模拟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10 陈钟荣;吴彬;段树;毕永恒;黄建松;;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与风场反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志祥;高速铁路大型客站建筑风荷载及流固耦合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郑朝荣;高层建筑风荷载吸/吹气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郑朝荣;高层建筑风荷载吸/吹气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玉学;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和等效静力风荷载关键性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叶征伟;山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风环境及风荷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重阳;大跨度悬挑屋盖风场的大涡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玥;西部山区谷口处桥位风特性观测与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孙毅;山地风场中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林斌;悬挑屋盖的风荷载模拟与气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建;采用修正来流条件和粗糙壁面处理方法的绕流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威;典型断面高层建筑风荷载风洞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晨;CFD风荷载数值模拟相关参数研究及在下击暴流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曲文超;高层建筑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刘迅;基于健康监测的国家游泳中心风荷载和风致响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钱晓钫;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凌鹏;大跨度悬索桥缆载吊机抗风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付洁;村镇建筑数值风洞方法及风荷载特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吕晓东;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荷载和抗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思为;大跨度空间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及风振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孟兮;大跨度空间结构风荷载的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潘高颖;低速风场悄悄启动 风机设备伺机先行[N];上海证券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颖春;国内风机商投资美国风场要趁早[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小凤;我国风电场开发处于初级阶段[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封官龙;建设大风场 融入大电网[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5 记者 江平 付国明;松山区与国电联合动力签署3兆瓦风机制造及示范风场建设项目[N];赤峰日报;2011年
6 李少贤;黄毅诚考察宁夏电力工业[N];中国电力报;2001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袁国林;风力资源——绿色能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李高超;中西企业合作开发国际风场[N];国际商报;2011年
9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协会主席 朱俊生;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10 孙岩;风电电价将降低[N];中国信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