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交会列车的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高速列车的交会是高速列车快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空气动力学因素。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列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的产生机理以及车速、环境风速、路况环境等多种因素对列车的影响规律的研究都对确保高速列车的快速、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分别建立了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分析软件FLUENT与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联合仿真的方法,得到了交会过程中列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及车辆动力学响应。针对列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着重分析了列车会车过程中列车表面压力分布、不同位置的会车压力波、各节车气动力(矩);车辆动力学特性主要考虑了列车交会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及轮轨垂向力),列车振动加速度(横向振动加速度、垂向振动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本文针对列车交会问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无横风环境下,交会过程中高速列车的基本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以及各响应指标与车速之间的关系。
2.无横风环境下,分析了不同的线路环境(平地、路堤及桥梁)对高速交会列车的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到线路环境对交会列车的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很小。
3.针对线间距问题,分析验证了在现行5.0m线间距值以车速350km/h和380km/h交会的合适性,并提出了在更高车速400km/h、420km/h及450km/h下的线间距建议值。
4.在超高车速450km/h下列车等速交会力学性能与列车的线间距及流线型长度之间的关系,得到在现行线间距值5.0m下以速度450km/h正常运行的合适流线型长度。
5.不同速度等级的指数风,作用在不同的线路环境(平地、路堤及桥梁)上的风场分布方式,得到了平地、路堤及桥梁上监测位置处风速与入口风之间的关系。另外,考虑到了常值风加载及路面的摩擦系数。
6.横风环境下,高速列车在不同线路(平地、路堤及桥梁)上的交会的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考虑了风向角、风速、车速等因素的影响。
7.对比分析了横风环境下背风车与迎风车的气动性能指标及车辆动力学响应,得到均是背风车性能较差。针对背风车的安全性响应,研究了在不同线路上的安全域,得到路堤上安全性最差,桥梁上次之,平地上相对较好。
|
|
|
|
1 |
顾亮,李晓雷,黄华;空降车辆瞬态冲击的动力学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1997年03期 |
2 |
沈钢,曹志礼;机车车辆动力学集成仿真系统的开发[J];铁道车辆;1997年12期 |
3 |
倪纯双,贺启庸,洪嘉振;铁路车辆多体动力学综述[J];中国铁道科学;1996年04期 |
4 |
管迪华;范成建;林建;;利用柔性轮胎模型对车辆起步过程中过渡响应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7年04期 |
5 |
程军,崔继波,徐光辉,高跃奎;车辆控制系统集成开发系统[J];汽车工程;2000年02期 |
6 |
魏朗,陈涛,余强;道路交通事故模拟再现的车辆动力学三维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
7 |
冉振亚,庞迪,赵树恩,韩兆运;PRO/E、ADAMS软件在汽车操纵稳定性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期 |
8 |
周均;杜子学;徐进;张林;;虚拟样机技术在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06期 |
9 |
王耀文;陆正刚;;高速磁浮车辆垂直动力学仿真与平稳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8期 |
10 |
王卫东,贺启庸;高速铁路列车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J];力学进展;1995年01期 |
11 |
施树明,Henk Lupker,Paul Bremmer,Joost Zuurbier;基于模糊逻辑的车辆侧偏角估计方法[J];汽车工程;2005年04期 |
12 |
郭孔辉;金凌鸽;卢荡;;统一轮胎模型在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S2期 |
13 |
彭栋,张建武,林柏忠,郭孔辉;车辆动力学侧向模型微分方程的刚性分析[J];汽车工程;2002年06期 |
14 |
唐国元,宾鸿赞;面向对象技术在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J];光学精密工程;2004年01期 |
15 |
阳光武;肖守讷;金鼎昌;;货车旁承间隙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07年02期 |
16 |
易建军;孙英策;季白杨;关懿峰;董金祥;;基于随机线性最优控制理论的车辆主动悬架控制器的设计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7年06期 |
17 |
崔殿国;于连友;吕可维;;铁路提速及重载货车转向架交叉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铁道学报;2008年02期 |
18 |
赵林辉;刘志远;陈虹;;一种车辆状态滑模观测器的设计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9年04期 |
19 |
牛润新;梅涛;夏静霆;赵盼;陈佳佳;;基于触须算法构建与修正的智能车辆自主驾驶与避障[J];汽车工程;2010年12期 |
20 |
杨国桢;;松平精——车辆动力学的优秀研究者[J];国外铁道车辆;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