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
【摘要】:政治信仰是一个人对政治最高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的信奉,是个体政治生活的灵魂,它渗透在一个社会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之中。在我国,共产主义信仰给一代中国人带来了精神动力,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当代中国青年在信仰的型塑和表现上却呈现出由虔诚坚定到极端狂热,由反思冷漠到自由放任,继而再到极端民族主义的现象。究其原因,西方思潮的传入和敌对势力的价值输出对我国青年信仰造成了冲击;缺乏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使青年信仰偏离有序轨道,产生迷茫与缺失。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政治信仰的迷茫与缺失必将引起社会政治生活混乱,从而影响社会政治稳定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因此,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加强对他们的理想信仰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进行准确把握,以便有的放矢,设计科学有效的培育方案更是愈加迫切。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信仰内涵、价值与功能、形成机制、信仰危机及信仰培育等几方面进行的。本文首先把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政治社会化等进行界分,继而从政治信仰内涵与特征、结构与功能、产生与形成机制等三大方面展开论述。为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在第四章采取了实证研究方法。在收集、研读全国2000年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并于2009—2010间对成都地区九所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样本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三大正向性和三大负向性特征。正向特征主要体现为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认同程度较高、对未来充满渴望与希翼;负向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复杂且多元化、淡漠且去政治化,世俗且功利化。针对其上述特征,论文提出了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政府——学校——社群——个人的联动培育机制、全方位激励机制及科学评测机制,具体地讲就是政府效能认同路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教育培养、新闻网络传媒的宣传路径以及社群组织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的引导路径等。此外,在政治信仰的培育中,提出了应坚持分层递进的引导原则、自愿选择原则以及个体需求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原则。论文认为,上述原则和机制有助于克服和消除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向性倾向,进一步引导与型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