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大型高速岩质滑坡,这使得80、90年代高速滑坡研究空前繁荣,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并成功应用于实践。然而地震滑坡碰撞刹车制动机制和堰塞坝溃坝模式等课题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取得的少数科研成果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关于堰塞坝应急抢险的成功案例也屈指可数,更谈不上系统全面的防灾减灾预案和经验总结。而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由于地震和降雨作用强烈,大型滑坡时有发生,堵江形成的堰塞湖规模巨大,如不及时降低湖水位排除险情,必将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在受灾严重的山区触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北川县上游通口河右岸唐家山发生高速滑坡堵江,并形成顺河向长803.4m,横河向最大宽度611.8m,高82-124m,面积约30万m2,推测体积为2037万m3的堰塞坝。随着堰塞湖水位逐渐抬升,堰塞坝上下游水头差不断增大,水流已通过坝体向下游渗透。堰塞坝体是否发生渗流管涌或坝体边坡失稳,进而导致整体溃坝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灾害给我们带来牺牲和悲痛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机会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于唐家山滑坡堰塞坝集地震诱发滑坡、高速碰撞刹车制动、坝体渗流和成功抢险排洪等因素和特性于一体,成为众多滑坡堵江事件中一份极为珍贵的科研素材。若能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必能更好地指导今后同类事件抢险工作。
本文以唐家山高速滑坡动力学过程分析和堰塞坝稳定性研究为主线,以唐家山堰塞坝的溃坝模式为目的,系统而全面的开展了唐家山滑坡堵江过程中相关机理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
(1)在准确获取唐家山地震前后地形特征,堰塞坝体地质结构及相关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唐家山滑坡形成条件及失稳滑动机理进行分析。得出唐家山斜坡三面临空的地形特征、顺层岸坡结构以及巨大地震力是触发唐家山滑坡的最主要因素。提出了顺层岩质斜坡“后缘拉裂-中部岩块楔劈和顺层剪切滑移-底部锁固段脆性剪断-突发高速启动”的失稳机理,并着重阐述了拉裂面形成机制、“楔劈”岩块的杠杆作用和碎屑岩块的滚动摩擦效应,并推导出地震作用下岩质斜坡顺层滑移的破坏判据。
(2)通过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推导出顺层岩质斜坡临滑瞬间锁固段的剪切形变能计算公式,考虑锁固段岩体形变能释放的优势方向,运用能量转化原理,给出了更为合理和精确的顺层岩质滑坡突发启动速度公式。采用弹塑性力学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一系列手段,系统开展了高速“短程”滑坡运动全过程动力学分析和堵江机制的研究。
(3)通过研究滑坡行程阶段的水、气浪冲击效应,底摩擦效应,碰撞效应,温度效应等多种作用,重点探讨了顺层岩质滑坡“刹车”制动机制及制动类型对堰塞坝体地质结构的控制效应,合理地解释了唐家山堰塞坝内部地质结构的特征并阐明堰塞坝的形成机制。
(4)通过三维Vmodelflow次件模拟了不同水位条件下堰塞坝体内部渗流场,分析水位抬升对堰塞坝土体渗流稳定性影响以及不同水位下堰塞坝体的渗流稳定性,推测堰塞坝在漫坝后的破坏模式。
(5)采用Geostudio软件对740m水位条件下堰塞坝上下游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除坝体表面碎石土在上游前缘表层及下游坡脚处发生小范围破坏外,坝体整体稳定,即使在Ⅷ度地震烈度下坝体整体依然稳定,不会发生整体性溃决或半溃。当水位超过坝顶最低高程时(752m),坝体将发生漫坝破坏,其溃决模式为渐进式溃决。
|
|
|
|
1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J];山地学报;2000年S1期 |
2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滑坡堵江事件及其环境效应[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年01期 |
3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滑坡堵江的基本条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1期 |
4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中国滑坡堵江事件目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年04期 |
5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大型崩滑堵江事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
6 |
柴贺军,刘汉超;岷江上游多级多期崩滑堵江事件初步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
7 |
刘宁;科学制定西藏易贡滑坡堵江减灾预案[J];中国水利;2000年07期 |
8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中国滑坡堵江的类型及其特点[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9 |
蒋良文,王士天,刘汉超,韩坤立;岷江上游汶川_较场段滑坡稳定性的神经网络评判及其堵江可能性浅析[J];山地学报;2000年06期 |
10 |
王延涛;刘高;康胜;毛深秋;崔凯;;秦峪滑坡的时空格局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
11 |
刘宁;杨启贵;;唐家山堰塞湖应急除险技术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6期 |
12 |
王治华;;西藏墨脱县甘登乡滑坡遥感应急调查[J];遥感信息;2009年04期 |
13 |
蒋权翔;曹文广;杨伟强;;金沙江某滑坡堵江高度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01期 |
14 |
孙一;赵小娥;黄尔;刘兴年;王协康;;滑坡堵江弯道床沙分选及河床变形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
15 |
;滑坡[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1999年03期 |
16 |
刘新民,王淑敏,彭炳坤;土凤岩—马家坝古滑坡复活机制及发展趋势[J];水土保持通报;1986年05期 |
17 |
李彦军;左三胜;张建斌;;西南某电站库区滑坡堵江预测[J];山西建筑;2008年28期 |
18 |
徐则民;刘文连;;昔格达组地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J];地学前缘;2011年05期 |
19 |
徐文杰;陈祖煜;何秉顺;孙陶;;肖家桥滑坡堵江机制及灾害链效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
20 |
晏鄂川,郑万模,唐辉明,刘汉超;滑坡堵江坝溃决洪水及其演进的理论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