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模型在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要求逐步提升,但现有的部分城镇排水依然为合流制排水体制,合流制排水体制在雨天可能产生溢流污染,对受纳水体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成都某场镇合流制排水系统的调查情况,建立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对整个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讨论,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系统动力学的概念、结构特点的了解,并结合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特点,对成都某场镇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其模型的基本结构,可将该场镇排水系统分为污染源子系统、收运子系统、处理子系统、溢流子系统、受纳水体子系统等5个系统。
(2)对成都某场镇的排水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选取主要干渠和溢流口进行监测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可得出该场镇进入汛期时溢流次数多,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下游所连接的农灌渠最终进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并通过已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3)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COD和氨氮两种主要的水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发现,动力学模型模拟出的地表径流和溢流中COD和氨氮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于降雨强度的增加造成溢流强度的加大,污染物浓度随着增大。
(4)利用对场镇污水调查的监测数据来对已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模拟数据进行验证,得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模拟基本与实际变化趋势符合的结论。
(5)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变化,对污染物控制方案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管道冲洗对溢流污水量影响不明显,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显著,可以作为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染的主要控制措施。同时,研究发现对溢流污染的控制方案可由几种方案结合实施。
|
|
|
|
1 |
陆少鸣;尹宇鹏;张忠东;禹娜;;广州市旧城区取消化粪池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0期 |
2 |
程静,姜应和,叶舟,李玲玲,张翔凌;武汉晒湖地区城市污水水质特征分析[J];给水排水;2004年07期 |
3 |
谢长焕;周益洪;;旱季污水总量暴雨强度拟和法确定合流制截流倍数[J];上海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
4 |
何庆慈,李立青,孔玲莉,尹澄清;武汉市汉阳区的暴雨径流污染特征[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2期 |
5 |
陈永信;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管截流倍数取值的探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年02期 |
6 |
付国楷;周琪;杨殿海;邱兆富;;交互式反应器处理低碳、高氮磷污水的调控策略[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3期 |
7 |
郭宏竟;溢流井的改造设计[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4年01期 |
8 |
张加伟;合流制系统中初期污染雨水的排放设计[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3年05期 |
9 |
曾贤桂,张智良;深圳市分流制排水系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10期 |
10 |
游勇;杨小毛;王波;;深圳市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6期 |
11 |
刘鹏;佛山市新区排水制度的论证[J];四川环境;2001年02期 |
12 |
冯荣信;曹洲;;合流制污水处理方法初探[J];科技风;2009年24期 |
13 |
牛樱;;广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现状与规划分析[J];给水排水;2006年S1期 |
14 |
韩芸;彭党聪;许玮;檀秀娟;李斌;;合流制管道溢流水质分析及特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5 |
黄海涛,刘德峰,梁毅;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技术思路探讨[J];人民珠江;2005年03期 |
16 |
苏伟健;罗建中;卢军;;感潮河地区不同排水体制中污水有机物浓度的对比研究[J];科技导报;2010年03期 |
17 |
应书明;;综合技改提高生产水重复利用率[J];冶金动力;1992年03期 |
18 |
赵吉生;;浅淡合流制污水处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4期 |
19 |
张书轩;关于提高矿井建设速度的意见[J];建井技术;1982年02期 |
20 |
胡家骏;;对我国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规划工作方面的一些设想和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