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运行安全性能研究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不断投入使用,普速铁路客流增长愈发缓慢。普客上使用的25T、25G型客车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折返换端耗时长、舒适度较差等。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编组较为固定,载客能力低。为此,我国研发了160km/h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该动车组实现机辆一体化运行、维修且能双向驾驶,有效降低了启停附加时间。本文主要对160km/h动车组运行安全性能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建立了动车组不同牵引方式及不同重联方式的动力学模型;为了比较不同牵引方式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两种SIMULINK/SIMPACK联合仿真模型,其中一种是考虑了牵引电机电气特性的机电耦合模型,另一种联合仿真模型忽略电气特性,只考虑牵引特性。2.比较两种联合仿真模型在牵引运行时整车动力学计算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只关注整车动力学性能时,可以不必考虑牵引电机电气特性,采用只考虑牵引特性的联合仿真模型即可。在直线轨道上动车组顶推式运行与牵引式运行的安全性差异不大,而动车组顶推式运行的平稳性比牵引式运行略差。3.对动车组在横风下运行的气动载荷特性进行研究,包括九节编组动车组和重联后十八节编组动车组。并对动车组不同牵引方式(顶推式与牵引式)对横风下运行安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横风下运行时,轮重减载率最容易超标,以其为判定标准得到的动车组安全运行速度最小。牵引式运行时,动车组抵御横风的能力更强。横风风速30m/s下牵引式运行最高允许运行车速为195.9km/h,而同样情况下顶推式仅有156.7km/h。从运行姿态来看,顶推式运行时头车(控制车)车体相对于牵引式运行时头车(动力车)车体会产生更大幅度的侧滚和横移。4.比较动车组不同重联方式(动-控重联与控-动重联)对横风下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动车组控-动重联时抵御横风的能力更强。横风风速为30m/s时,控-动重联的最高允许运行车速为209.2km/h,而此时动-控重联的最高允许运行车速为168.6km/h。
|
|
|
|
1 |
姜浩峰;胡健;;中国标准,世界的标准[J];新民周刊;2017年12期 |
2 |
张寿彪;谢锦林;胡广海;李弘;黄光力;刘万东;;磁场重联实验室模拟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0年04期 |
3 |
左大杰;王慈光;;客运专线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相关问题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年07期 |
4 |
王荣生;李中元;汤朝灵;;近尾无碰撞多重X线重联的观测[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5 |
黄华强;;内燃机车重联试验台的研制[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06年05期 |
6 |
贾英东,李毅,王水,葛亚松;磁场重联中离子轨道的混合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
7 |
文乐;“四重联奏”观人生[J];思维与智慧;2003年02期 |
8 |
胡一丁,刘振兴,濮祖荫;磁层顶边界区磁场对涡旋流场的响应和重联[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8年10期 |
9 |
马洪;;东方红型调车机车的电气重联[J];内燃机车;1988年01期 |
10 |
张柏荣
,李维宝
,栾蒂
,李琼英;AR5060光球黑子的浮现、运动和磁性重联[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9年03期 |
11 |
韩才元;;东德110型及118型内燃机车的重联牵引[J];国外内燃机车;1981年02期 |
12 |
尹凤伟;;重联机车打钢轨事故分析及处理[J];化工中间体;2015年11期 |
13 |
徐强;祖健;;实现列车任意端重联电路设计[J];铁道机车车辆;2015年05期 |
14 |
田双亮;陈萍;;若干多重联图的边染色[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5 |
高丹;侯晓燕;;多机重联机车电气控制系统设计[J];内燃机车;2006年07期 |
16 |
葛亚松,李毅,王水,窦贤康;磁场重联中的电子加速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17 |
马瑞东;改变重联阀连接管路,提高安全性能[J];铁道机车车辆;2002年S1期 |
18 |
濮祖荫,傅绥燕,刘振兴;磁场湍动重联的新模型[J];科学通报;1994年17期 |
19 |
朱宪人;对重联机车空气制动设计的几点认识[J];铁道车辆;1994年09期 |
20 |
陆红珠;张宁;;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重联控制[J];电力机车技术;198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