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2019年Ridgecrest地震震源参数及震源区三维速度模型
【摘要】:2019年7月4日(UTC 17:33:49.04)加利福尼亚州发生Mw6.4地震,距离Ridgecrest大约11km,34个小时后(2019年7月6日,03:19:53.04),距Mw6.4前震震中35km的Mw7.1主震被激发,本次地震为该区域时隔20年后发生震级最大的地震,对该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个高精度的地震目录能够反映精细的断层构造分布特征,然而,由于双差定位法假定速度非均匀性引起的路径异常与位置无关,导致定位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个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提高对震源区构造背景的认识,相比于传统的层析成像方法,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可以同时反演震源位置和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分辨率比传统的层析成像方法更高。由此得到的精细的地壳结构和精确的震源位置能够增进对震源区发震构造、地质构造活动及地球的内部构造的认识。本文收集了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Caltech/USGS)与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SCEDC)的震相观测报告和数字波形数据,选取2019年7月4日-2019年8月6日主震震中500km范围内Mw≥2.5的地震资料。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获得高精度的互相关走时差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tomo DD),采用L曲线法确定阻尼因子和平滑因子的最佳反演参数,单独和联合反演Ridgecrest地震Mw6.4前震和Mw7.1主震及其震后一个月内Mw≥2.5的余震震源参数和震源区精细三维速度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最大似然法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分析震源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余震分布特点、震源机制解与野外调查报告,分析地震活动性和断层构造的关系,刻画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分布,探讨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研究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地震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重定位结果显示:2253个事件形成4个事件簇,得到了重定位率高达92%的地震震源参数。地震序列走时残差为73ms,互相关走时残差为30ms。精定位后,震中位置线性特征更为显著,震群空间分布呈现“L”型和“T”型特征,余震展布长约90km,宽约25km。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速度分布与地表的地质构造及断层走向的分布存在密切关系:内华达山脉断层两侧的速度差异较大,断层右侧的速度高,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反之地震发生频次较少。地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区域,Ridgecrest地震前震及主震震中附近处于低b值区,即高应力集中区域。本文定量分析了地震活动与断层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Ridgecrest地震序列始于深部并向浅部区域传播,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10km范围,呈分段条带特征,由此可见Ridgecrest地震序列破坏了该处规模不一的多断层构造组成的复杂“断层系”,推断小湖断裂带为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
|
|
|
|
1 |
邹阿健;熊一;;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提取Ridgecrest地震序列三维形变[A];第二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一)[C];2021年 |
2 |
赖晓玲;;Q值层析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3 |
吉斌;张鑫;贾春;;低成本双板卡组合观测量融合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3卫星导航系统与增强[C];2022年 |
4 |
盛书中;Lingsen Meng;;2019年美国Ridgecrest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二十二: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二十三: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专题二十四: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C];2020年 |
5 |
丁香军;张捷;;三维地震直达波地表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四十九: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五十: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专题五十一: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C];2020年 |
6 |
魏雨浓;石战结;;三维电阻层析成像中不同电极组合的联合反演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四十九: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五十: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专题五十一: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C];2020年 |
7 |
邹长春;彭诚;刘洋;伍操为;刘天一;;岩石电阻率层析成像智能化监测技术: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七十六: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专题七十七: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专题七十八: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C];2020年 |
8 |
张正帅;刘承雨;李铂;;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9 |
钟世超;王一博;常旭;;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实验室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系统优化设计[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
10 |
王新洋;赵大鹏;夏少红;;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揭示的美国中西部下方地幔结构及地幔流特征[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四十三:海洋地球物理、专题四十四: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专题四十五: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20年 |
11 |
高文利;欧洋;李洋;冯杰;贾定宇;邱礼泉;王宇航;刘东明;;JW-8地下电磁波层析成像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21年 |
12 |
赵凯锋;杨英杰;罗银河;;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
13 |
李晓姝;郭飚;;多尺度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结构中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21年 |
14 |
蒙伟娟;杨顶辉;;基于三维TSOS-FK混合方法的远震波层析成像研究[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42: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C];2019年 |
15 |
宋美琴;王霞;李宏伟;吴昊昱;;基于背景噪声的山西地区地震波速度层析成像[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7年 |
16 |
梁多凤;;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上卷一)[C];2004年 |
17 |
黄光南;刘洋;;层析成像数据和射线不均匀覆盖问题的解决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18 |
李永铭;杨新明;;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三维可视化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
19 |
曹俊兴;朱介寿;;双频透射电磁波电导率层析成像[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20 |
陈国金;曹辉;吴永栓;姚振兴;;井间多尺度走时层析成像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