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处理中污泥膨胀的原因及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印染废水是造成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印染废水主要采用传统生物法和物化法处理,但是,由于其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生物难降解物质多、脱色困难等特点,传统方法的处理效果较差或运行费用高,致使大部分皆未能实现达标排放。相比传统生物法和物化法,水解酸化—UASB—SBR组合工艺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的特点,可以使印染废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但该法在实际运行中污泥膨胀问题时有发生。
污泥膨胀大多是由于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过量生长引起的。为了弄清污泥膨胀的原因,在绵阳南山印染厂污水处理站现场调查了水解酸化—UASB—SBR组合工艺的运行情况和污泥膨胀的发生情况。调查分析得知该厂印染废水存在氮、磷缺乏现象,SBR曝气池存在缺氧现象,废水中硫化物含量较高。利用Eikeboom的方法鉴定了该厂SBR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结果表明主要存在的丝状菌有发硫菌、021N型菌和类似于1701型的一种细菌。
在现场进行了模拟试验。单纯补充足量氮、磷无法使膨胀得到恢复,对UASB出水进行1小时左右的预曝气对膨胀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提高曝气池的pH值在8.5左右的情况下,不经过预曝气,也可以控制已经发生的污泥膨胀。
研究了有机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有机负荷条件下不容易发生膨胀,并提出了采用组合工艺时适宜的有机负荷的范围;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条件下的污泥膨胀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高的溶解氧(2.0mg/l)条件下,印染废水不容易发生污泥膨胀。
最后,对于采用组合工艺处理的高碱度、高硫化物的印染废水,提出了预防污泥膨胀发生的建议。
|
|
|
|
1 |
山本博裕;梅谷茂夫;林文军;胡跃;;印染废水活性污泥处理装置的运转方式[J];国外纺织技术;1980年11期 |
2 |
许景文;;印染废水的脱色技术[J];水处理技术;1986年01期 |
3 |
郭起华;;印染废水混凝过程中磷酸盐作用初探[J];工业水处理;1987年03期 |
4 |
刘相才,杨兆辉,高建民;印染废水和抛煤机锅炉烟尘综合治理[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8年04期 |
5 |
高华星;程树军;曹永东;赵德仁;;高分子絮凝剂用于染色废水处理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3年06期 |
6 |
谢绍东,李爱国;混凝法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的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7 |
赵玉光,王宝贞,李湘中,聂梅生;生物-光催化反应器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
8 |
罗洁,汪言满,陈达美,钟建军;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3年01期 |
9 |
郭丽波,李敬存;毛巾厂印染废水的处理[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3年03期 |
10 |
侯文俊,余健;印染废水处理工艺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年02期 |
11 |
戴萍,高宝玉,许鹏举,岳钦艳;BT-02有机絮凝剂与PAC复配用于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4年12期 |
12 |
刘永红;邹磊;赵蕾;周孝德;;一种新型微电解材料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年04期 |
13 |
孙慧修;郭可志;汤年发;;工厂印染废水电化学法脱色处理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82年S1期 |
14 |
张理中;气浮法处理印染废水点滴[J];工业水处理;1985年05期 |
15 |
张文平;王鄜星;苗柯;刘鸿仪;;聚合硫酸铁——助凝剂处理印染废水[J];上海环境科学;1991年05期 |
16 |
陈锦萍;印染废水对鳗鱼苗的毒性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4年03期 |
17 |
敖国庆,候秋月,李国林;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及其实践[J];节能技术;1997年01期 |
18 |
高秀媛,王秀芝;高浓度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优选实例[J];环境保护;1999年11期 |
19 |
张艳,赵宜江,嵇鸣,仲慧;印染废水物理化学脱色方法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1年06期 |
20 |
杨书铭,毕国典;印染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研究与制定[J];纺织导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