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
【摘要】:把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与经济运行结合起来,用时、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研究和揭示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新兴基本单元,象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在其自身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的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出现在大城市周边的一个特殊区域,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和最富有变化的地区,也是我国城乡规划的薄弱地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迅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日趋强烈,由此所激发和暴露出的城市边缘区发展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十分引入注目。对这一地域的研究,已成为城市、土地、经济与地理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要素逐渐过渡、功能互补的特殊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成都城市边缘区在近年来城市空间的扩张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但同样也面临诸多问题。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从城市经济运行和管理的角度探讨成都城市边缘区的形成、问题及对策,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针对国内外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纠缠于术语的解释,停留于现象本身;二是单纯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空间角度,而较少从城市化的时间动态发展角度来进行研究;三是缺乏对具体城市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以历史发展为序,纵向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历程;然后归纳各理论流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探讨城市边缘区的内涵、特征、形成机理、演变规律等理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成都城市
|
|
|
|
1 |
刘敬龙;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
2 |
闵敏,熊乃学;影响城乡边缘区犯罪的环境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05期 |
3 |
张侠,王嘉陵,彭补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
4 |
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
5 |
赵远宽;;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方式选择[J];城市问题;1992年03期 |
6 |
龙伟平;宣州市城市边缘区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7 |
陈玉萍,李江风,高燕;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预测[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8 |
沈阳,周生路,李春华,周寅康,彭补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探——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年03期 |
9 |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虞蔚;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
10 |
方晓;浅议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4期 |
11 |
刘建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城市边缘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2 |
邹乃秀;;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亟须制度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
13 |
梅昀;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初探[J];理论月刊;2000年08期 |
14 |
韦素琼;城市边缘区农业发展特征及规划布局分析——以福州市晋安区、仓山区为例[J];福建地理;2001年01期 |
15 |
郝润梅,杨劼;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
16 |
周国华,唐承丽;试论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17 |
文慧;;农村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市场、城市边缘区的管治专题讨论观点综述[J];城市规划通讯;2000年10期 |
18 |
韩勇,梅昀;特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2期 |
19 |
陈志文;;城市边缘区农村的空间结构、特性与规划对策[J];城乡建设;2007年05期 |
20 |
韦素琼;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