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应链的构建及其综合绩效评价
【摘要】:SCM从90年代后就已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SCM的基本原理是“集成”。现在人们普遍认为SCM的理念是链中企业获得共赢(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然而,SCM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并不广为人知。建筑供应链天生的缺点和本身固有的弱点因而显得“零散性”,同时建筑生产过程也是不连续的,且涉及到各种目的不同的组织。在此情况下,新兴的SCM理论开始应用在建筑业中,旨在增加供应链价值、优化绩效、提高业主满意度及供应链的协调性。CSCM能够很好的促进合同管理,运作模式和供应商(分包商)选择方法的改善,重点在于CSC的集成,通常采用契约形式正如合作伙伴,联盟甚至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本文首先给出了CSC和CSCM的定义,尤其是把CSCM作为跨组织决策、关键业务流程和主要成员之间达到集成化的一种协调机制。其次,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综合,如通过提炼前人成果、经验和最新的文献报告,考虑到参与建设的各方,创造性的构建了一种典型的CM方式下的CSC模型,并分析了他的特征,指出了CSC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在建筑企业实施CSCM的必要性和充分性也作了论述。最后,比较了传统的建筑管理方法和CSCM方法的不同。
很多已有的研究和实践都论述了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是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改善建筑业绩效,需要开发出来一套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CSC的绩效管理。本文以铁二局集团为核心的CSC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因为总承包商在CSC中占主导地位,很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改善建筑业绩效的一种途径。本研究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了一种专门的绩效评价模型系统,具体形式是递阶层次结构。用此方法进行CSC的绩效管理能帮助决策者用专门的图表来评价供应链的实际绩效。因此绩效评价不单只是用来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使得CSC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绩效改善。
本文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进行绩效评价,这种方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论的优点,即使在数据不确定和获得历史数据有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提供一种理论框架来协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评价绩效。模糊集合理论过去就常常用来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模型化,本文采用以最大隶属度原则为依据的模糊集合理论来评估CSC的绩效。考虑到绩效指标标准是实际评价的一种参考,所以对比调查到的历史数据能使企业决策者明白他们所处的危机程度并且容易分析出各个CSC绩效指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