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木里县城滑坡稳定性与地震诱滑危险性评价
【摘要】: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地处四川南部,大地构造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自中生代末期开始的来自印度的大洋板块向亚欧的大陆板块发生剧烈碰撞所引起的陆内造山带构造(地震)活动的加剧,木里县城所坐落的坡体自1980年2月2日茨姑地发生5.8级地震后,已造成大量建筑开裂、地基沉陷,目前滑坡前缘占县城1/3的人口居住的建筑已成危房,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滑坡体规模虽然仅有80万方(另有338万方古滑坡),但其上却居住着二万人口。二十余年来,城区滑坡一直是困扰凉山州政府和木里县人民的一件生存大事。
本论文在对滑坡现阶段所受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木里县城滑坡的地质成因、滑坡目前的稳定性、地震诱滑的危险性等,重点对其影响作用最大的推覆构造(地震)的发生发展与坡体稳定性之间的演化趋势,丰富和深化对木里县县城滑坡的认识。
根据对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木里县县城滑坡及蠕滑体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从地震(或构造的缓慢推覆挤压)—地裂缝—蠕滑—地震(或构造的缓慢推覆)—新地裂缝—蠕滑—新蠕滑体—滑坡的渐进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地质结构及由其造成的地震对滑坡的先期形成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来不断发生的频繁微(小)地震及降雨、人类生活用水的随意排放则促使滑坡及蠕滑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直至滑坡形成。木里县城滑坡属推挤滑移—拉裂(推挤间歇期的重力卸荷)型滑坡。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坡体经受诸如地震、构造应力、自重应力、降雨以及地下水等内外地质的共同作用,斜坡岩土体沿构造面、软弱结构面或古风化面发生滑移变形,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