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表面改性镍钛合金的微动性能与纯铁纳米压痕尺寸效应研究

杨辉  
【摘要】:本文在水平液压伺服微动疲劳试验机上,采用球/平面接触模式,在不同循环次数和位移幅值条件下,对表面改性前后的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模拟人体体液中进行了微动实验研究。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仪、原子力显微镜(AFM)与表面轮廓仪等设备对镍离子析出浓度及样品表面磨斑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分析,详细地研究了不同的表面改性方法对镍离子析出的抑制程度以及对NiTi合金微动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材料拉扭试验机(MTS)、纳米压痕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实验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对纯铁的纳米压痕硬度尺寸效应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表面改性可以有效地抑制NiTi合金中镍离子析出,减轻镍离子析出对人体产生的生理毒性,进而提高NiTi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另一方面,相对硬度而言,表面改性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对表面改性NiTi合金抗微动磨损性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NiTi合金应力诱发的马氏体重取向可导致NiTi/1Cr13摩擦副的切向刚度在微动过程中发生改变。而表面改性层可以屏蔽NiTi合金的马氏体重取向,使得表面改性NiTi合金与1Cr13接触副的切向刚度在微动过程中基本不变。另外,表面改性层的这种屏蔽作用进一步减小了NiTi合金的弹性变形协调能力,扩展了NiTi/1Cr13摩擦副的微动滑移区,并将其微动混合区和部分滑移区调整到一个相对较小的位移幅值范围。 3.高温氧化改性(700℃/0.5h,650℃/1h)后的NiTi合金表面主要生成金红石晶型(Rutile)的TiO_2,尽管它有着比NiTi合金基体更高的硬度,但由于表面改性层与NiTi合金基体的结合强度比较弱,改性层的剥落使其抗微动磨损性能比NiTi合金基体更差。而低温氧化改性(400℃/50h)后的NiTi合金表面主要生成锐钛矿晶型(Anatase)的TiO_2,它与NiTi合金基体的结合强度较高,尽管降低了NiTi合金的弹性变形协调能力,但却能有效地提高NiTi合金的抗腐蚀和微动磨损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宏,戴振东;激光淬火对钛合金微动磨损性能影响的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9年06期
2 郭军霞,蔡珣;类金刚石碳膜的结构及其微动磨损行为[J];材料保护;2003年09期
3 董祥林;;工程中的微动磨损及其控制[J];机械设计与制造;1988年02期
4 张宏,石岩,徐春鹰,戴振东;激光淬火对钛合金TC11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1年02期
5 黄伟九,陈安华,侯滨,曾荣昌,周仲荣,孙智富;AM60B镁合金在滑移区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6 钟良,刘继光,朱伏平;复合镀覆球轴承微动磨损试验研究[J];轴承;2005年04期
7 徐向阳,刘世参,张振学,徐滨士,周仲荣;等离子喷涂CoCrW涂层微动磨损特性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1年03期
8 郭军霞,陈秋龙,蔡珣,韩兆隆;DLC多层膜对1Cr18Ni9Ti钢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2年08期
9 吴爱民,刘捍卫,邹建新,周仲荣,董闯;D2钢电子束表面改性抗微动磨损性能研究[J];核技术;2002年09期
10 任平弟,朱旻昊,周仲荣;油、水介质对GCr15钢微动磨损特性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11 刘贵生;;矿机的微动磨损与防止[J];矿山机械;2010年02期
12 榎木信助;杨秋荣;;压装与微动磨损[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1986年06期
13 李亦民;考虑微动磨损的螺栓联接计算[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4 徐滨士,王海斗,董世运,蒋斌;纳米Al_2O_3/Ni复合电刷镀层的表征与微动磨损机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8期
15 王文忠;刘启春;王伟东;;微动磨损对机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冶金;2011年03期
16 徐向阳,徐滨士,刘世参,朱子新,左铁镛;爆炸喷涂Cr_3C_2/25NiCr涂层抗微动磨损性能的研究[J];机械工艺师;2001年05期
17 卫中山,王珉,左敦稳,刘六法,丁文江;Mo离子注入提高TC4合金微动磨损抗力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18 黄伟九,侯滨,庞佑霞,张津,周仲荣;两种压铸镁合金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5年03期
19 冯冬云,王毅,栗牧怀;JT9D-7R4G2型发动机八级压气机盘及叶片失效原因分析[J];材料工程;1998年10期
20 张德坤,葛世荣,朱真才;提升钢丝绳的钢丝微动摩擦磨损特性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琳;张德坤;;钛合金球与骨水泥界面之间的微动磨损机理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志林;刘伟东;李志林;;表面改性层的电子结构及强化机理[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长生;;工程索道钢丝绳的微动磨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张玉梅;邓莎莎;谭添才;刘娟;沈火明;;PMMA树脂扭动微动磨损行为研究[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向阳;周美玲;刘世参;徐滨士;;等离子喷涂Cr_3C_2/NiCr涂层的微动磨损行为[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6 仉宝玉;邓允淑;周祥英;郭强;罗唯力;;氮化硅陶瓷/钢摩擦副的微动磨损[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7 吴爱民;刘捍卫;邹建新;周仲荣;董闯;;D2钢电子束表面改性抗微动磨损性能研究[A];首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论文集[C];2002年
8 陈荐;黄志杰;李录平;晋凤华;;悬垂线夹悬挂的带护线条架空导线微动磨损特征[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9 董祥林;;中碳钢微动磨损的研究[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摩擦磨损部分(Ⅰ)[C];1982年
10 唐宾;曲均志;范爱兰;秦林;;钛合金表面Mo基渗镀层组织及其摩擦学性能[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振兵;扭动微动磨损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隆球;硬盘悬架窝点与挠臂的接触力学行为及微动磨损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泽爱;油脂润滑对钢材料微动磨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罗军;车轴钢表面涂层/改性层的转动微动磨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徐进;固体润滑涂层抗微动磨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王思明;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微动磨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卫中山;MEVVA离子注入钛合金抗疲劳制造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8 任平弟;钢材料微动腐蚀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曹兴进;摩擦化学在线表面强化对齿轮表面强度影响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尹燕;重熔NiTi形状记忆合金成分、结构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表面改性镍钛合金的微动性能与纯铁纳米压痕尺寸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徐仰涛;模拟人体环境中NiTi SMA/人骨微动磨损、微动腐蚀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3 陈雪莹;45钢液相电解等离子体碳氮共渗工艺参数对表面改性层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焦玉斌;基于元胞自动机法电连接器微动磨损仿真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杨莎;透明材料扭动微动磨损特性的实时观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郝慧娇;中碳钢轴类构件的微动磨损特性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何莉萍;钛及其合金扭动微动摩擦损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政;两种钢的复合微动磨损行为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乔方南;轴承微动磨损模拟试验技术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邓莎莎;GCr15/PMMA扭动微动磨损的力学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闻芝;我PEEK生产应用将步入快车道[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铜—石墨复合材料润滑机理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