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次重大的组织制度创新,这就是以志愿求公益的非营利组织体系在全球范围的形成以及其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以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姿态出现的非营利组织也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志愿失灵”,给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需取决于非营利组织完善的治理结构。本文以转轨时期中国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现状为背景,从基础理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治理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并对一些核心概念做出了初步界定和论述。
(2)对非营利组织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论文的研究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一条路线是对西方国家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分类体系及组织理论进行了概要性描述;另一条路线则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体系及组织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3)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模式。论文首先研究了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所依存的理论基础;然后以营利组织作比较,分别研究了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结构特征和结构要素——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最后从规范和实证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治理权的配置。
(4)研究了非营利组织行为人的激励理论。论文从人性的基本假设出发,认为,非营利组织行为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而效用是以偏好为自变量的函数。论文讨论了非营利组织行为人的偏好结构以及构建了由不同偏好所构成的效用函数;最后给出了非营利组织行为人激励的一个理论框架。
(5)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薪酬激励。论文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了西方国家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薪酬结构和水平;然后从规范和实证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决定的主群因素,得出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决定的一个综合模型。
(6)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物质激励偏弱的情况下研究了如何进行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