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

毛刚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次重大的组织制度创新,这就是以志愿求公益的非营利组织体系在全球范围的形成以及其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以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姿态出现的非营利组织也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志愿失灵”,给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需取决于非营利组织完善的治理结构。本文以转轨时期中国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现状为背景,从基础理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治理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并对一些核心概念做出了初步界定和论述。 (2)对非营利组织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论文的研究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一条路线是对西方国家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分类体系及组织理论进行了概要性描述;另一条路线则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体系及组织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3)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模式。论文首先研究了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所依存的理论基础;然后以营利组织作比较,分别研究了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结构特征和结构要素——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最后从规范和实证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治理权的配置。 (4)研究了非营利组织行为人的激励理论。论文从人性的基本假设出发,认为,非营利组织行为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而效用是以偏好为自变量的函数。论文讨论了非营利组织行为人的偏好结构以及构建了由不同偏好所构成的效用函数;最后给出了非营利组织行为人激励的一个理论框架。 (5)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薪酬激励。论文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了西方国家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薪酬结构和水平;然后从规范和实证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决定的主群因素,得出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决定的一个综合模型。 (6)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物质激励偏弱的情况下研究了如何进行非物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市场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9期
2 赵黎青;论中国非营利部门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J];学会;2004年11期
3 朱传一;中国非营利部门的成长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社会;2000年11期
4 贾西津;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非营利部门——《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评介[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5 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年02期
6 田凯;中国的非营利部门与城市反贫困治理[J];学术探索;2004年03期
7 刘国翰;非营利部门的界定[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8 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J];开放时代;2002年03期
9 孟宪青 ,田妙联;第三届国际非营利部门研究会亚太地区年会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11期
10 王拓;非营利部门卫星账户体系的变量设置研究[J];当代财经;2005年11期
11 姬广华;;定位非营利部门构筑我国高校膳食财务体系[J];现代会计;2007年01期
12 柳思维;一部探索市场经济下非营利部门发展的力作——读《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13 徐庆;;影响非营利部门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6期
14 ;促进中国民间非营利部门的发展[J];管理世界;2002年08期
15 刘文萃;;论非营利部门的市场化运作[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6 王妮丽;;关于阻碍我国公益捐赠的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10期
17 杨张乔;;选择非营利部门的发展模式——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体制与政策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18 姬广华;;非营利部门视角下高校后勤财务改革的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9 王建华;;论我国私立大学的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20 杨望成;李江帆;;发达国家非营利部门的崛起及其启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冈室美惠子;;日本民间非营利部门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全国省区市物流社团组织座谈会资料汇编[C];2003年
2 顾丽梅;;英、美公共服务理论、模式之比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陈晓春;;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探析[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李继力;;公共治理视野下的和谐社会[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文洁;;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启示[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吴文洁;;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启示[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彭云业;霍小霞;;非政府组织研究20年[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组;;统战工作的一半应当在社团——对社团统战工作的初步研究[A];中国社团发展与统一战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文俊;;略谈NGO筹资[A];创建品牌社团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万达;社会生态视野中的志愿服务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孙婷;志愿失灵及其矫正中的政府责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海东;非营利机构核算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李茂平;民间组织的道德整合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琳;转型时期江苏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马力;主导与共存[D];吉林大学;2009年
7 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陈秀峰;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晖;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与人权保护[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良亮;我国非营利基金会发展模式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勇;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多元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军;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鸿学;官办福利机构与民办福利机构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蒋欢;中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谭小成;我国志愿资源的多元化整合[D];中南大学;2006年
7 孔德君;转型期我国草根NGO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兆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边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丁志辉;非营利组织战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吴建超;中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小松;非营利部门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3年
2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执行干事长 杨平;非营利事业 美国社会的稳定器[N];中国企业报;2010年
3 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PO:公民社会的曙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锦萍;仲裁机构的改革方向:非营利法人[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潘小松;天使面前不容理性的魔鬼[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记者 黄惠民;沪上社会组织建设亟盼“提速”[N];组织人事报;2010年
7 ;“官民协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汪向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责[N];西安日报;2006年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 研究院研究员 丁元竹;和谐社会需要机会、责任和社会组织[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苏青;邓国胜:NGO中国第三足[N];人民代表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