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径向与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

朱旻昊  
【摘要】: 切向微动、径向微动、滚动微动和扭动微动是四种基本的微动运行模式,但至今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切向微动,关于两种基本微动模式复合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开展径向和复合微动模式的研究,在铁路、汽车、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电信、电力系统、人体植入器械等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不仅具有探索未知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抗工业微动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研制了新型径向微动试验装置,真实模拟了径向微动,为径向微动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高精度切向微动试验台的夹具系统和控制程序的改造,成功研制了新型径向微动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分别在控制载荷和控制位移的2种模式下进行试验,可以改变加载速率或频率来控制接触副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因此能模拟真实的径向微动。试验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和重现性。 (二)系统研究了径向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 在球/平面接触和不同载荷水平下,研究了Fe-C合金(工业纯铁、45#钢、GCr15钢)、2091铝锂合金、TiN涂层、MoS2涂层和TiN+ MoS2复合涂层等材料的径向微动动力学行为。分析了随循环周次的变化,两接触表面间法向载荷与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径向微动的载荷~位移曲线(F~D曲线)具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张开型和闭合型。引入耗散能(Ed)、平均变形刚度(R)和张开位移(δ)等3个参数可以描述径向微动条件下的F~D曲线。F~D曲线和径向位移,强烈地受载荷水平和材料性质影响,径向位移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逐渐减低,并趋向于一极限值;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变形刚度、耗散能和张开位移值,并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变化。 考察了加载速度和表面粗糙度对径向微动运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载速度明显影响径向微动的变形过程;加载速度降低,径向位移增加,同时F~D曲线的耗散能、变形刚度和张开位移值均增大。增大试样表面粗糙度,径向位移、变形刚度和张开位移明显增加,但耗散能变化不明显。 在弹性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面轮廓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能谱(EDX)等的微观分析,可以推断:a)对于相同材料组成的接触副,因为变形处于弹性协调状态,不可能在振动载荷下发生接触界面间的微滑;b)对于不同材料组成的接触副,微滑产生于随法向载荷变化的最大和最小接触半径之间。换言之,径向微动损伤发生于不同材料组成的接触副之间。 径向微动损伤研究表明损伤主要发生在第二相和材料缺陷存在的区域。虽然不同材料的损伤程度不同,但损伤机制主要表现为表面的接触疲劳,即颗粒的剥层。 3种涂层的径向微动运行和损伤研究表明:硬质高弹性模量的TiN涂层,明显提高了基体材料的变形刚度,降低了耗散能,同时缩短了张开型F~D曲线的持续时间;而低摩擦系数的MoS2软涂层,则获得了相反的结果。TiN涂层明显提高了基体材料的承载能力,扩大了其应用范围;MoS2涂层和TiN+ MoS2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抗径向微动损伤能力;固体润滑涂层增加了径向微动界面的微滑,并可吸收更多的系统能量,有利于系统的减振。TiN+MoS2复合涂层表现出两种单一涂层复合的特征。 硬质涂层接触疲劳损伤主要取决于试验参数和涂层特性,因此径向微动试验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评价硬质涂层接触疲劳寿命的方法。 (三)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切向与径向两种基本微动模式的复合。 在径向微动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巧妙而简洁的设计,即倾斜平面试样,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切向与径向微动的复合。复合微动的F~D曲线强烈地反映出径向和切向微动模式的特征。复合微动的研究对减缓工程实际中复杂形式的微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四)系统研究了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 在两种倾斜角度下(45o和60o),对45#钢、GCr15钢、2091铝锂合金和MoS2涂层等材料进行了复合微动的试验。结果显示复合微动的载荷~位移曲线具有3种基本形式(准梯形型、椭圆形型和直线型);F~D曲线随循环周次的演变,强烈地依赖于载荷水平、倾斜角度和材料性质。根据3种F~D曲线,可将复合微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运行和损伤特征为: a)阶段Ⅰ(准梯形型F~D):引入Fl、Fs和δc等参数可以描述准梯形型F~D曲线。在试验早期的准梯形型F~D曲线表现出明显的滑移特征,位移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迅速降低。磨痕呈非对称的彗星状,可明显观察到磨粒磨损和粘着现象。微动白层、平行裂纹和磨屑(第三体)已在该阶段形成。 b)阶段Ⅱ(椭圆形型F~D曲线):当Fl增加到某临界值,F~D曲线从准梯形型突变到椭圆形型。此时变形处于弹塑性范围。平行和垂向裂纹相遇,导致片状颗粒按剥层机制脱落。第三体聚集在接触界面间,二体接触转变为三体接触。 c)阶段Ⅲ(直线型F~D曲线):界面间不发生滑移,在外加载荷作用下接触副只发生弹性变形。由于三体层的调节作用,使磨损速率大大降低。疲劳裂纹的形成是该阶段最重要的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3种微动区域(滑移、混合和部分滑移区)可在同一次试验中观察到。混合区的形成是反复的裂纹形成、扩展和颗粒剥落的结果。在分析微动白层、第三体行为和磨损与疲劳的竞争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微动损伤的物理模型。本文为解释复合微动过程中位移和接触状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位移协调机制。 (五)随接触副相对倾角的变化,研究了切向、径向和复合微动的损伤机制的变化规律。 从切向微动到复合微动再到径向微动(倾斜角度从0o连续变化到90o)的变化过程中,切向微动分量减少,径向微动分量增加,在磨损和疲劳的竞争关系中,滑动磨损特征逐渐减弱,径向接触疲劳的特征逐渐占据优势。同时研究提出了微动白层形成的控制参数的表达式,为微动白层的塑性变形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 对MoS2涂层,随倾角的增加,MoS2的氧化效应逐渐减弱,涂抹层的形成也越困难;当达到径向微动条件,涂层几乎没有损伤,MoS2的氧化也不再发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娟;;春天,向暖(外二章)[J];散文诗;2017年18期
2 蔡友;;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湖南微动漫创作的发展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李玉玺;许丹;;弹道目标微动特征提取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22年01期
4 王超;周如锴;陈为;任建国;;一种用于电控瞄准仪微动驱动的离合装置探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1年13期
5 沈明学;谢兴源;蔡振兵;莫继良;朱旻昊;;扭转复合微动模拟及其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5期
6 陈磊;李兴广;陈殿仁;;典型复杂微动目标的建模和检测[J];电讯技术;2016年11期
7 王宇晨;雷腾;胡晓伟;徐培胜;;组网雷达下的弹道目标三维微动识别[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7年02期
8 蔡友;黄旭东;;湖南微动漫创作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J];山西青年;2013年02期
9 巩娟,李庆祥,李玉和;新型三维微动台的设计与试验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05年02期
10 张莉萍;地基表层微动测试与分析[J];浙江地质;1997年01期
11 刘财,韩文明,周辉,唐大义,杨宝俊;关于微动信息基本性质的初步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2 程悦荪;零件的微动擦伤及擦伤疲劳[J];拖拉机;1984年05期
13 孙金余;;微动电机驱动上架平移机构设计与应用优化[J];港口装卸;2019年04期
14 杨博雄;胡新和;陈志高;刘海波;路杰;欧同庚;;微动信号的数据处理与岩土频谱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3期
15 贾庆轩,魏秋霜,孙汉旭,李端玲;并联微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6 馬孟宗;高灵敏度的微动机构[J];上海机械;1965年02期
17 李开明;张群;雷磊;罗迎;;基于动态字典的卡车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6年11期
18 Joye;;节约才是王道 自己动手给鼠标换微动[J];移动信息;2013年12期
19 胡申琳;严晓东;毛钊;杨俭;;过度微动对即刻负载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控制方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04期
20 李广;张鸣;朱煜;段广洪;Masayoshi Tomizuka;;六自由度磁浮微动台电磁场建模与计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耀天;魏宇浩;陈鹏辉;王俊;;一种基于空间微动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分析新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DSP应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21年
2 闫建中;吴荫顺;李久青;张琳;何建平;;表面钝化膜对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的促进作用[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田入运;周晓华;林君;张林行;吕世学;;用于微动探测的地震仪关键技术研究[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七)——专题6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70:地球物理探测前沿技术[C];2017年
4 张云海;刘延平;吴旌;杨光;;微动摆能源补充技术在海洋监测平台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闫建中;吴荫顺;张琳;李久青;何建平;;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过程的碱致脆性损伤[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皮立新;胡勇;涂蒙河;杨明馨;王辉;;酸洗工艺对Zr-4合金管微动磨蚀行为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C];2019年
7 朱一林;康国政;丁俊;朱旻昊;郭严;;考虑棘轮效应的弯曲微动有限元模拟[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詹武平;占洪涛;郑永煌;;迭代最小二乘法提取雷达目标宽带回波微动周期[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9年
9 郭红梅;;地微动法在某地铁区间勘察中的应用[A];《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2018》--第五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0 邓莎莎;张玉梅;谭添才;沈火明;;GCr15/PMMA扭动微动力学行为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1 朱旻昊;蔡政兵;莫继良;林修洲;周仲荣;;微动磨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2 侯小平;韩超;刘伟祖;余嘉顺;;折射微动方法叠加效果分析[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59: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专题60: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C];2017年
13 谢忠球;温佩琳;丁科;左军;;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场地微动谱特性及其应用[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14 任元;莫继良;朱旻昊;周仲;;AlCrN涂层转动微动摩擦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5 盛佳恋;付朝伟;王海涛;;一种太赫兹波段目标微动特征提取方法[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8年
16 武琳;张德坤;;钛合金球与骨水泥界面之间的微动磨损机理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7 朱旻昊;蔡振兵;林修洲;何莉萍;张强;;扭动微动磨损的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8 苏洁;柯燎亮;汪越胜;宋红霞;;导电平压头的二维微动接触分析[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六卷)[C];2016年
19 孙浩;蒋春松;沈火明;;玻璃/GCr15转动微动时磨损行为的研究[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0 万强;徐帅;闫亚宾;沙振东;刘子顺;;γTi-Al涂层微动摩擦磨损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旻昊;径向与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2 邱磊;超宽带穿墙雷达人体目标定位及微动特征提取技术[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3 魏华贤;柔顺偏摆微动台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4 李健;单向载荷下CFRP/Ti合金干涉连接界面微动行为及损伤机理[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沈明学;干态下扭转复合微动运行及其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韩勋;基于窄带微动特征的空间锥体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彭勃;正弦调频傅里叶变换方法及雷达目标微动特性反演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向明;可控性微动的时间效应影响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曾飞;列车轮对弯曲载荷作用下过盈配合面微动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权哲浩;纳米级步进压电微动台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1 刘阳;基于微动特性的SAR干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2 焦健;基于空间自相关法的微动勘探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3 李坡;雷达目标微动信号分离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4 张振源;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微动手势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15 霍凯;基于OFDM新体制雷达信号的微动目标特征提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6 李康乐;雷达目标微动特征提取与估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7 魏嘉琪;雷达微动目标参数估计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18 乔林;微动对骨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19 肖立;窄带雷达体制下弹道中段目标微动参数估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0 刘娟;扭动微动磨损损伤机理及防护的数值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一梵;微动勘探法在浅层探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徐姗;滇剧微动画创作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年
3 陈扬帆;基于摩擦生热的扭动微动热-力耦合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4 黄禛杰;Mg-Sn-Y合金润滑下的微动摩擦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5 谢敏;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6 吴桐;粗糙表面微动接触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7 郝海涛;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8 甘棣元;城市浅地表微动探测信号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郑佳文;双压电陶瓷微动进给平台控制策略及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10 林亚洲;武汉后湖地区微动探测与钻探结果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5年
11 王佳琳;论微动画在自媒体时代下设计创作的文化责任[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12 粟华林;基于微多普勒分析的行人微动部位分离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3 张棚芳;电接触微动滑动测试系统的功能扩展研发[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14 张依;网络微动画的形式语言与艺术风格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15 贾兵;网络微动画题材与形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6 王绍腾;光刻机双驱动微动台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7 王敏;油润滑条件下微动接触的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8 邓小君;常用连接器材料触点微动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19 李琳琳;3-5R并联微动机构运动分析和控制基础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0 宦臣茂;基于ABAQUS的扭转复合微动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群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德武 李祥辉;“微动力”助推新兵军营成长[N];解放军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卫中;GDP提速 物价微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申文静;微动探测:前景广阔不仅在深层地热构造勘探[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本报评论记者 汪莹;激活经济“微动力”从降低门槛开始[N];嘉兴日报;2013年
5 记者 田享华 实习记者 王璐;“微动力”改变中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曹阳;政策“微动” 资金“行动” 反弹“胎动”[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欧阳洋;市场风向微动,榕城购房者分化[N];海峡财经导报;2012年
8 记者 田海军 通讯员 金晓玉;绍兴:“群蓝星微动力”平台引领微警务改革[N];人民公安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