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诱发因素很多,降雨是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个,已有资料显示60%以上的边坡失稳是由于降雨引起的。降雨诱发滑坡机理及相应的评价方法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工程界十分关注,而又难以解决的一个课题。然而,目前岩土工程界尚无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意义。
本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针对降雨诱发滑坡的机制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采用“由现场变形监测分析→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模型机理分析→边坡降雨渗流场数值模拟→降雨诱发边坡失稳评价”的方法,结合雅安峡口滑坡,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
(2)在查明峡口滑坡体的基本地质及水文条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峡口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变形特征,进而对其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峡口滑坡降水量、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及地下水水位的两年多的现场监测资料分析,发现滑坡变形大小与降雨量的多少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坡体位移季节性变化明显,在雨季坡体变形明显,进入枯水季节,则位移减缓,趋于稳定。分析还发现,坡体前部位移较大,中部及中后部变缓,后部和外围更缓一些。
(3)利用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建立了降雨诱发区域滑坡降雨临界值及降雨对滑坡的影响概率表达式。通过滑坡点与降雨量及降雨过程之间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同时考虑降雨强度和前期降雨的降雨临界值表达式。研究表明,雨城区滑坡发生与4天的降雨量有关,即当日降雨量、前第1天降雨量、前第2天降雨量、前第3天降雨量,其中当日降雨量对滑坡发生的影响最大。雨城区降雨诱发区域滑坡降雨临界值表达式:
雨城区滑坡发生与4天的降雨关系密切,通过SPSS计算,得到考虑4日降雨量的滑坡发生概率表达式为:
(4)运用基于有限差分理论的Visual-Modflow软件,对峡口滑坡在不同降雨情况件下坡体内渗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在降雨入渗的条件下,坡体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5)通过对滑体及滑带粉质粘土在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剪切试验,表明强度参数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但不同类型土体,水的浸泡效应并不完全一样,粗碎石土反应较弱,而细粒土则反应明显。
(6)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利用拉普拉斯(Laplace)正逆变换,推导了在降雨及河水位升降时,土质边坡地下水浸润线计算公式,为了应用方便并对其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得到简化公式。
(7)对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机制以及相应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对峡口滑坡在不同降雨入渗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
|
|
|
1 |
徐开祥,黄学斌,付小林,程温鸣,郭满长,李辉武;滑坡及危岩(崩塌)防治工程措施选择与工程设置[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4期 |
2 |
彭亮;廖怀军;黄丹;;重庆市城口县窑库湾滑坡地质特征与稳定性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2期 |
3 |
向强;陈彰贵;;某滑坡的成因机制数值模拟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1期 |
4 |
李平;高德政;;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大范围滑坡及防治对策——以广元利州中专滑坡为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7期 |
5 |
姚伟;杨涛;姜效玺;;关于兰州碑林地质病害的分析和探讨[J];甘肃科技;2011年01期 |
6 |
尹国荣,张可能;新晃县五里牌滑坡特征及治理建议[J];化工矿产地质;2005年03期 |
7 |
李强,李端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滑坡稳定性评估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6期 |
8 |
张红军;;个旧贾沙乡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11期 |
9 |
张延军;王恩志;王思敬;;降雨渗流作用下滑坡变形数值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10 |
梁利喜;许强;刘天翔;汤明高;范宣梅;;四川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2期 |
11 |
李秀珍;孔纪名;王成华;;中心逼近式灰色GM(1,1)模型在滑坡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5期 |
12 |
安光明;毛彦龙;李滨;崔振东;;重庆市涪陵区植物油厂滑坡成因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5期 |
13 |
陈永波;;基于GPS的雅安峡口滑坡变形监测[J];山地学报;2008年06期 |
14 |
张友谊;刘俊新;冯涛;;峡口滑坡不同降雨条件下蠕变行为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15 |
易庆林;易武;尚敏;;三峡库区某滑坡变形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7期 |
16 |
舒杨君;杨生斌;刘玉萍;;云南省江城县茶园滑坡特征分析及诱因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10期 |
17 |
杨庆义;孙政;;滑坡变形阶段的划分及短期预报研究[J];科学之友;2011年02期 |
18 |
王小刚;高德恒;;交会法进行滑坡监测的技术应用[J];珠江现代建设;2006年06期 |
19 |
陈继华;张海亮;周海辉;;地震重灾区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1期 |
20 |
秦耀东,R.Anlauf,J.Richter;Philip入渗公式标定计算的改进[J];水利学报;198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