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研究

刘大刚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隧道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公路隧道的大量涌现,给当今隧道技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诸多尚待解决或完善的隧道技术中,围岩分级一直以来都是工程科研、设计及施工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通常而言,一个完整的围岩分级系统应该包括设计阶段围岩分级和施工阶段围岩分级两部分内容,而现行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中目前还缺乏一个有效、完善的施工阶段围岩分级体系,导致施工中遇到了许多实践上的困难和难题,因此,本文针对施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同时兼顾施工阶段工程实际需要,对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体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其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国内外大量岩体围岩分级指标资料的调研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施工阶段的获取方法或手段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其中重点对数码摄像技术获取围岩结构面发育程度参数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分析,实现了分级指标的现场快速获取,从而大大提高了现场围岩分级工作的效率。 2.以双车道公路隧道岩体围岩稳定性为研究基础,提出了岩体围岩自稳性等级划分方法和判据及其自稳跨度值的确定方法,通过数值试验和相似模型试验等研究手段获取了各级岩体围岩的自稳跨度数值,并根据基本稳定跨度值进行了岩体围岩亚级级别的划分,由此建立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理论标准。 3.基于现场采集的大量围岩样本数据信息,应用数量化理论Ⅱ类问题即数量化判别方法理论,提出了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级别定量判定方法,从而提高了围岩亚级分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4.依据双车道公路隧道岩体围岩自稳性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大量隧道资料的调研统计分析及相关数值验算,确定了一套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双车道公路隧道各亚级岩体围岩设计参数,内容包括开挖方法、辅助工法、支护类型、结构型式和初期支护参数等,对现场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研究了现场亚级分级指标获取、亚级级别判定等相关问题的程序实现方法,并以Visual C++为开发平台编制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提高了现场围岩亚级分级的自动化程度。通过大量工程实例验证,表明了本文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体系理论的正确性及该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严关忠,李志业,郭艳华;公路隧道支护体系自动化设计系统研究[J];公路;2002年11期
2 杜华峰;公路隧道工程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05年26期
3 曾杰;靳晓光;高永;张强;蒋阳;;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方法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4 ;《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通过鉴定[J];深圳土木与建筑;2009年03期
5 陈吉华;熊燕文;;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7期
6 邵曼;刘馥铭;宁黎磊;;公路隧道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建筑;2008年30期
7 侯献云;;黑石岭公路隧道不良地质施工稳定性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年04期
8 龚尔民;;大跨度双连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及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6期
9 李永忠;;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测的设计简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10 谢卓雄;;公路隧道明洞结构荷载计算方法[J];山西建筑;2010年31期
11 董文德;高波;申玉生;;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6年06期
12 邓利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9年10期
13 夏智海;;浅论提高公路隧道施工质量的措施和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6期
14 彭兴强;;价值工程在群体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5 陶坤;;压入式通风在隧道施工中的动态设计与应用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6期
16 郭艳红;秦旋;林格;;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节能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建筑科学;2009年08期
17 曹磊;李俊松;;小净距大跨度城市隧道施工风险的控制[J];路基工程;2010年01期
18 杜智民;王建军;;石灰岩山区的公路景观评价指标体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9 陈传德;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J];公路交通技术;2001年02期
20 孔祥金;;玄武湖公路隧道防止洞内外噪音的措施[J];公路隧道;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炜;;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孔祥金;叶勇;;对公路隧道科研和新技术应用之刍议[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刘洪洲;喻军;;大风垭口隧道施工期间塌方治理技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志;王少飞;;基于风险分析的公路隧道防火安全等级研究[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明军;;公路隧道工程地震灾害成因及修复技术探讨[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包乃文;王昌水;;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公路隧道安全监控[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周旭;傅立新;;公路隧道的线形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章翠华;;漳龙高速公路后祠隧道防排水设计与施工[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曾崇宁;;公路隧道供配电主要矛盾及对策[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黄建林;张厚泉;;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裂缝探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刚;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彭继红;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赵铁珍;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10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彪;岩质围岩隧道的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白云;公路隧道安全等级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3 石龙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房敦敏;基于数量化理论的岩质围岩施工阶段亚级分级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来弘鹏;黄土公路隧道合理衬砌断面型式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6 李志厚;公路隧道特大塌方病害处治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田志宇;公路小净距隧道相似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王国强;甘肃黄土公路隧道防排水适用技术与结构型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9 苏江川;下穿巨型滑坡的公路隧道结构安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谢卓雄;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围岩稳定性及结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法国加强公路隧道安全措施[N];中国交通报;2000年
2 通讯员 关书敏 本报记者 吴晋娜;一干就是30多年,理所当然[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江耀明;喊一声“多索” 咱穿过了秦岭终南山[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4 ;法意公路隧道失火至少两人遇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张治中 冷曦晨 滕西全 李玉文 席芳柏 潘晓东 漆光荣;中国公路隧道建设腾飞新世纪[N];中国交通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廖西平;公路隧道:技术创新 市场看好[N];中国交通报;2006年
7 储国强、梁娟;世界最长双洞公路隧道建成[N];人民日报;2007年
8 记者 苏毅;长沙最长公路隧道浏阳开挖[N];长沙晚报;2010年
9 王永芳;贵州最大公路隧道通过验收[N];科技日报;2001年
10 关书敏;公路隧道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