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隧道水害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及综合防治研究

李显伟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的需要,大量山区铁路的建设都采用长大隧道方式通过越岭地段。由于隧道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乃至运营过程中的线性建筑物,将穿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介质,从而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地震、山体变形、塌方、岩溶塌陷、涌水、泥屑流、岩爆、高地温、瓦斯爆炸及有害气体突出等地质灾害,其中尤以涌水最为普遍和严重。 秦岭特长铁路隧道是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隧道穿越我国著名的秦岭构造带,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本文仅就秦岭隧道修建中主要出现的突涌水、坍塌、岩爆和其它综合性地质灾害进行研究,探索地下水害与相关地质灾害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一套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综合防治措施,以便今后类似隧道工程借鉴和应用。 研究表明,隧道突水、涌水、坍塌、岩爆、高温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突泥是以地下水作为动力和载体而产生的;洞内出现大量涌水和反复抽排水容易引起坍塌;在无地下水较为干燥的地方容易产生岩爆。 隧道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涌水、突水的整治应分情况采用排、堵或排堵结合的处理原则,对于严重涌水、突水的非岩溶深埋隧道可以排为主,采用排水导坑、钻孔疏干等措施。 做好隧道地质勘查工作和超前预报,合理施工,对不同类型的隧道地质灾害做好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加强管理,对预测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司军平,高洪涛,刘正雄;对秦岭隧道Ⅱ线平导进口端岩爆的几点认识[J];现代隧道技术;1998年02期
2 谷明成,何发亮,陈成宗;秦岭隧道岩爆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9期
3 王青海,李晓红,顾义磊,艾吉人,唐伯明,杨君,胡世斌;地下工程中岩爆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7期
4 李典璜;西安—安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的建设[J];中国铁路;2001年03期
5 李文志;秦岭隧道出口段Ⅱ线平导岩爆的特点及防治[J];铁道建筑技术;1998年01期
6 张可诚,曾金富,张杰,解培为;秦岭隧道掘进机通过岩爆地段的对策[J];现代隧道技术;2000年04期
7 舒磊,王磊,彭金伟;秦岭铁路隧道岩爆预报的模糊综合评判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8年04期
8 徐则民,黄润秋,罗杏春,李睿,孙静怡;静荷载理论在岩爆研究中的局限性及岩爆岩石动力学机理的初步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9 程思;我国最长的铁路双单线秦岭隧道科研项目合同全部落实[J];中国铁路;1995年10期
10 杨青;我国最长的单线越岭隧道——秦岭隧道[J];铁道知识;1995年03期
11 缪晓军,吴继敏,李景波;圆形洞室岩爆成因分析及其地质灾害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12 刘正雄;岩爆预防及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1年04期
13 彭加寿;二滩水电站地下工程岩爆及其防护[J];水力发电;1998年07期
14 陆家佑;岩爆预测的理论与实践[J];煤矿开采;1998年03期
15 徐林生,王兰生,李永林;岩爆形成机制与判据研究[J];岩土力学;2002年03期
16 唐绍辉,吴壮军,陈向华;地下深井矿山岩爆发生规律及形成机理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17 丁向东,吴继敏,康政虹;优势面在岩爆发生预测中的作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3期
18 徐则民,吴培关,王苏达,唐正光;岩爆过程释放的能量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3期
19 张倬元,宋建波,李攀峰;地下厂房洞室群岩爆趋势综合预测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20 徐成光;岩爆预测及防治方法综述[J];西北水电;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文智;张齐桂;;地应力与地质灾害关系探讨[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赵世发;石明生;王俊;杜军;田玲;程晓丹;;秦巴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判据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甘肃省崇信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4 居恢扬;;地质灾害研究的基础理论——环境因素控制论[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5 陈列;王东发;潘劲松;张子涵;韦方强;;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6 武萍;;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对策[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7 高维英;李明;杜继稳;;陕西黄土高原诱发地质灾害降雨临界值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黄辉军;张伟;殷鑫铭;;汶川地震灾区苍溪县震前、震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吕录仕;鲍桂宝;牛宝茹;;川藏公路海子山-竹巴笼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遥感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张茂省;;黄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炜平;隧道开挖地质灾害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2 张志龙;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杜军;基于三维影像数据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5 王涛;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6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7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9 邱海军;区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其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陈伟;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显伟;隧道水害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及综合防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高志勇;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D];西南大学;2010年
3 程庆展;福建省地质灾害类型与评价分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成亮;宜万铁路岩溶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宇;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6 许清涛;和龙市地质灾害分区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勇;黄陵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马宏宇;四川茂县维城乡前、后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彬;基于GIS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江岳安;绵竹市绵远河地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荣邹渠;四川21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完成[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记者 文彩云;南宁出台方案防治地质灾害[N];广西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严志亮;面对120万方滑坡的严峻险情[N];金华日报;2005年
4 郑荣记者 邹渠;18个城市存在地质灾害[N];四川日报;2008年
5 记者 范宏喜;今年汛期后半程防灾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6 记者 马家龙 冉玉兰;云南再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盛利;四川:抗击地质灾害 科技力量总动员[N];科技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何万敏 苏华;省政府督查组来我州督查 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N];凉山日报(汉);2010年
9 记者 魏瑶;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N];兰州日报;2010年
10 九三学社中央;亟待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力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