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体系框架与关键技术优化理论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体系框架以及其关键技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站调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主要工作有:
一、在国内外智能铁路系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铁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的体系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关键技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站调阶段计划理论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二、从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需求分析入手,运用系统工程结构模型法原理,对YIDS进行具体的结构分析和层次分析,提出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的结构模型,为YIDS系统设计及总体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系统研究了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的体系框架问题,构建了我国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的功能框架、逻辑框架和物理框架,体现了通过集成与整合,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了编组站决策优化、调度指挥、信息管理、作业控制一体化,实现编组站作业过程控制全面自动化的理念和方法,为构建新一代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研究适应多站型结构的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建立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阶段计划混合0-1优化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列车在编组站“到、解、编、发”的各环节,包括列车配流、到发线安排和调机运用计划。
五、提出模型分解算法,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提出了以列车配流为中心,对各子问题进行综合集成研究,给出局部区域动态优化算法,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较好地解决了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站调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
六、根据上述理论和方法开发了编组站YIDS站调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软件。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模型及算法是可靠有效的。
|
|
|
|
1 |
卡尔·斯坦尼兹,黄国平;论生态规划原理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3年10期 |
2 |
付广磊;王仲奇;吴建军;;企业业务过程集成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年05期 |
3 |
李磊;崔炳谋;;基于混合算法的编组站到发线模型算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年01期 |
4 |
袁庆达,杜文,黎青松;区段站阶段计划的优化模型和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5 |
邓苏,陈文伟,张维明,陈卫东;基于数据库的智能推理方法[J];国防科技;1995年01期 |
6 |
蒋祖国;估算低周腐蚀疲劳寿命的几个模型[J];航空学报;1989年06期 |
7 |
;关于波浪冲滩模型试验研究中两个问题的探讨[J];水道港口;1995年02期 |
8 |
王立新,石红,欧阳藩;连续泡沫分离蛋白质[J];过程工程学报;1996年04期 |
9 |
李金国,王廷林,彭顺堂;装备无故障情况下的可靠性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0 |
徐兴恩;简论技术商品价值的评估[J];航空科学技术;1998年03期 |
11 |
干晓蓉,赵光洲;最优积累率模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2 |
吴可;谈物资调运库存控制模型方法[J];物流技术;1998年02期 |
13 |
王秋萍;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综合测评中的应用[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4 |
赵大光,王泽文,董连文;用系统辨识方法确定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J];高压电器;1999年01期 |
15 |
任铁良,程明懿,张志冰,刘宏波,童晓钟,周大刚,刘子成,邓承杰,董宪斌;钢铁企业产品价值量投入产出及在攀钢的应用[J];冶金能源;1999年03期 |
16 |
吴正佳;动态联盟技术在大型施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1999年10期 |
17 |
张正国,杨国义,邹广平;Dugdale模型权函数法一般公式[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8 |
陈皓,竺士章,陈新琪,张永喜,缪盛华;台州电厂7、8号发电机励磁系统模型参数[J];浙江电力;2000年04期 |
19 |
吴华,贺向东;社会化物流中心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20 |
田晓亮,刘丹;服装(织物)热湿舒适性模型的回顾和展望[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