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

代祺  
【摘要】: 青少年市场是一个由现时市场、影响力市场、未来市场组成的“3合1”市场,庞大的实际购买力、对家庭购物决策的影响力、未来潜在的消费力,使得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培养忠诚的顾客应该从他们年轻的时候开始。因此,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性课题。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消费者社会化阶段,求同和求异需要都非常强烈,由此引发的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是青少年有别于其它年龄阶段消费者的主要消费行为。然而过去社会心理学界和消费行为学界过份地强调了从众,忽视了不从众和反从众行为,对消费者如何权衡冲突的求同和求异需要的研究也十分匮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研究:(1)哪些因素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同龄群体的从众压力时呈现出不从众、反从众?产品固有的功能属性和享乐属性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从众、不从众、反从众行为?(2)青少年如何在两种冲突的需要之间进行权衡?权衡的规律、机理和个体差异是什么?(3)成年人与青少年在从众、不从众、反从众消费行为上有何异同?成年人如何权衡求同和求异需要?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首先,笔者在充分吸收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通过剖析该变量与同龄群体反馈意见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干扰机制,不仅解释了青少年的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也为深入理解从众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排除了自我监控、求异需要等可能影响消费者从众与否的变量后,证明了“自我一致性×同龄群体反馈意见”干扰效应的稳健性。不仅如此,笔者还将产品的功能属性和享乐属性纳入研究视野,比较了青少年消费者在选择功能型和享乐型产品上的行为异同。研究结论表明,与自我一致性低时相比,当自我一致性高时,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不从众或反从众行为;与选择功能型产品相比,青少年选择享乐型产品时更容易出现不从众或反从众行为。在与成年消费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选择功能型产品时,成年人比青少年更难从众。成年消费者之所以从众,都是建立在同龄群体反馈意见与自己固有的对产品的评价相一致、相符合的前提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年消费者的从众显得更为理性。当同龄群体的意见与自己对产品的评价不符时,成年消费者则表现出了不从众甚至反从众的行为。 其次,笔者立足于独特性理论,整合了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肯定理论、自我一致性理论,发掘出青少年在异太过和同太过情境中对求同和求异冲突需要的权衡规律,揭示了权衡规律内在的本质和机理,辨析了不同自尊水平消费者权衡规律的异同。研究结论表明,无论高、低自尊的青少年消费者,在感知到自己与他人异/同太过的情境下均会产生认知失调。然而高、低自尊者在减少失调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同。除了在异太过的情境下高自尊青少年的求异需要占主导地位外,高自尊青少年在同太过、以及低自尊者在同太过和异太过情境下的求同需要均为优势需要。在与成年消费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成年消费者在感知到异/同太过时也会产生认知失调,但高、低自尊者减少认知失调的机制也不同。无论感知到异太过还是同太过,高自尊者的求异需要均占有主导地位;而低自尊者在感知异太过时将激发求同需要,感知同太过时将激发求异需要。自我肯定理论可以解释我国消费者大部分的权衡规律,对于两种无法解释的情况——低自尊青少年在同太过时的权衡规律、以及高自尊成年人在同太过时的权衡规律则符合自我一致性理论的猜想。笔者从自我标准模型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诠释。笔者还对我国消费者求同与求异需要权衡规律的普适性进行了检验,证明本研究得出的权衡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1)不仅考虑了影响从众的产品因素和个人因素之间存在的联接作用,而且深度挖掘了影响从众的产品因素,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营销界颇具影响力的从众影响因素模型。(2)通过引入认知失调等理论,对Snyder的独特性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弥补了该理论仅描述了个体在同太过、异太过两个情境中的情感与行为反应之现象,而无法解释其内在原因的缺憾。(3)本研究证明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消费者同样也存在求异需要,证实了最优独特性理论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拓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4)社会心理学领域对自我一致性理论和自我肯定理论的适用性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两个理论对于不同自尊水平的消费者在减少认知失调时的行为反应倾向的预测是截然相反的。本文的结论表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呈现多元化态势,无论哪一个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从自我标准模型的视角进行诠释,这无疑对消除和缓解学术界的质疑和争论是一次有益尝试。同时,本研究也为国内外企业捕捉青少年优势需要、洞察其主要消费行为、成功开拓青少年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代祺;胡培;周庭锐;;从众压力下的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J];江苏商论;2007年10期
2 代祺;周庭锐;胡培;;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7年04期
3 代祺;胡培;周庭锐;;参照群体压力下的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重视员工心态管理——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代祺;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敏乐;在线评论对消费者从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神经科学视角[D];浙江大学;2010年
2 田甜;消费者知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陈春燕;社交网站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团购从众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冷妍;活在大宅门里的女人们[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金香;围城内外的生命之歌[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军事科学院 徐云兰;在感动中行动[N];解放军报;2011年
2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李培;香港和广州应形成“双城文学”[N];南方日报;2010年
3 常燕;研究学生学习模式——自主探究[N];伊犁日报(汉);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