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压下(Mg,Fe)SiO_3和Al_2O_3的物性研究
【摘要】:高压下固体物质的结构改变会对它的力学、电学以及光学等性质产生影响。研究这些高压相变及其物性变化特征,将促进人们对自然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学位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冲击压缩技术为研究手段,从测量(Mg_(0.92),Fe_(0.08))SiO_3顽火辉石(下地幔中的一种主要候选组分)样品的Hügoniot声速入手,结合它的Hügoniot状态方程数据,探索了在下地幔大约1700-2300 km深度区的温压环境下(Mg_(0.92),Fe_(0.08))SiO_3斜方晶系钙钛矿相的热弹性及可能存在的相变现象,这对揭示存在于下地幔中部的地震波低速带的起因及构建下地幔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基于高压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蓝宝石的结构相变对其能隙(禁带宽度)和光吸收性的影响,以及通过在蓝宝石理想晶体中人为预置氧或铝空位,探讨了空位点缺陷对其光吸收性的影响,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冲击实验中观测到的蓝宝石电导率突增以及光学透明性降低现象的物理机理。另外,根据Al_2O_3 CaIrO_3相与MgSiO_3后钙钛矿相的同构性,也研究了MgSiO_3从钙钛矿结构向后钙钛矿结构转变时对其能隙所产生的变化,该结果对揭示在十年时间尺度上地球物理观测到的地球日长度变化的物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以二级轻气炮作为加载手段,用光分析技术在三个压力点(大约在60-90 GPa的压力范围内)上补充测量了(Mg_(0.92),Fe_(0.08))SiO_3顽火辉石样品的Hügoniot纵波声速,实验数据处理中采用了该顽火辉石样品在~40-140GPa压力范围的新的Hügoniot状态方程参数[Geophys.Res.Lett.,3(2004)L04616]。同时,利用这个新的Hügoniot状态方程参数还重新计算了过去测量的五个压力点的Hügoniot声速数据[Chin.Phys. Lett.,16(1999)695]。基于以上总共八个压力点的Hügoniot纵波声速数据,构建了Hügoniot声速和冲击压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冲击压力约为64 GPa处,出现了一个幅度约为21%的纵波声速正跃变;在约83 GPa处,出现了一个幅度约为23%的纵波声速负跃变。
2)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一个声速间断可归功于(Mg_(0.92),Fe_(0.08))SiO_3从顽火辉石相(低压相)到斜方晶系钙钛矿相(高压相)的相变。此结果与先前多位作者对顽火辉石样品的Hügoniot线测量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第二个声速间断可能源于(Mg_(0.92),Fe_(0.08))SiO_3钙钛矿相从斜方结构到正方结构相变时伴随的氧原子亚晶格熔化所导致的材料强度软化。此种材料强度软化现象是我们首次从冲击波实验中观测到的。另外,由于该软化区的压力大体上与地震学观测到在下地幔约1700 km到2300 km深度范围的地震波低速带位置所处的压力环境一致,所以这个强度软化相变可能是该地震波低速带形成的一个主要起因。
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结合局域密度近似(LDA),计算了Al_2O_3理想晶体的三个结构相(corundum相、Rh_2O_3(Ⅱ)相及CaIrO_3相)在220 GPa压力范围内的电子能带结构,给出了三个结构相的能隙随压力变化关系。结果表明,(i)在从corundum相向Rh_2O_3(Ⅱ)相转变时其能隙减小约7-8%,在从Rh_2O_3(Ⅱ)相向CaIrO_3相转变时其能隙降低约18-20%;(ii)在CaIrO_3相区,能隙随压力减小很缓慢,但在corundum和Rh_2O_3(Ⅱ)相区的能隙随压力则呈快速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第一个结构相变伴随的电导率突增行为支持Lin等人的猜测[Nat.Mater.,3(2004)389];第二个结构转变中伴随的电导率突增行为可以定性地解释Weir等人通过冲击实验观测到的蓝宝石电阻率突降现象[J.Appl.Phys.,80(1996)1522]。
4)采用上述计算方案,研究了在220 GPa压力范围内Al_2O_3理想晶体的光吸收性。结果表明,该压力区内以及在-250-1000 nm的光波段范围内,Al_2O_3的光吸收系数均为零,即在该压力区内用冲击压缩实验观测到的蓝宝石光学透明性降低现象与它的结构相变(一种原子尺度的性质)无关,这个结果不支持Lin等人[Nat.Mater.,3(2004)389]和Oganov等人[PNAS,102(2005)10828]提出的猜测。但从另一方面看,该结果间接支持Hare等人[Phys.Rev.,B66(2002)014108]提出的蓝宝石发光的绝热剪切带机制(一种介观尺度的性质)。另外,本文还用同样方法但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研究了131.2 GPa处在Al_2O_3理想晶体中含有电中性或带电的氧和铝空位点缺陷时的光吸收性。结果表明,除3-带电铝空位外,其它类型的空位点缺陷都在可见光范围内诱导了非均匀的光吸收,但与张岱宇等人在-130 GPa和-633 nm处测量得到的光吸收系数比较[人工晶体学报,36(2007)531],仅有2+带电氧空位在该波长处的计算数据与测量值相近(其它空位的计算数据与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即,蓝宝石在冲击压缩下所诱导的2+带电氧空位点缺陷在可见光范围内引起的非均匀光吸收可能是导致其光学透明性降低的一个原因。此结果部分地支持Weir等人的猜测[J.Appl.Phys.,80 (1996)1522]。
5)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结合局域密度近似(LDA),本文还计算了MgSiO_3理想晶体的两个结构相(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相)在40-131.4 GPa压力范围内的电子能带结构,并得到了该两个结构相的能隙随压力变化关系。结果发现:(i)在83.7-131.4 GPa的压力范围内,后钙钛矿相的能隙比钙钛矿相的能隙大约低21-27%;(ii)在后钙钛矿相区,能隙随压力增大而微弱地减小,但在钙钛矿相区的能隙随压力增大而明显地增加。实验观测到的MgSiO_3从钙钛矿到后钙钛矿的相变发生在下地幔D”层的温压条件下(-125 GPa和-2500 K)[Murakami et al.,Science,304(2004)855]。根据固体理论,可以估算出在下地幔D”层的温压条件下该相变诱导的能隙降低所引起的电导率突增值为:△lnσ=-△E_g/(2k_BT)-6.81(其中,σ、E_g、k_B和T分别表示电导率、能隙、玻尔兹曼常数和温度)。把这个数据与蓝宝石的计算数据比较,并结合蓝宝石的测量结果,得出MgSiO_3后钙钛矿相的电导率比其钙钛矿相的电导率高一个数量级的结论。根据钙钛矿相的电导率结果,可以推断后钙钛矿相具有高的电导率。这个结果证实了Ono等人的猜测,并对探索在十年时间尺度上地球物理观测到的地球日长度变化的物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Ono etal.,Earth and Planet.Sci.Lett.,246(2006)326]。
|
|
|
|
1 |
刘建军;;(Zn,Al)O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电导率的分析[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
2 |
侯清玉;赵春旺;金永军;关玉琴;林琳;李继军;;ZnO高掺杂Ga的浓度对导电性能和红移效应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6期 |
3 |
代雪峰;史海峰;姬广富;孟川民;龚自正;郭永新;;钽酸锂、蓝宝石在高压下的光学性质从头算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
4 |
毕延,谭华,经福谦,赵敏光;冲击压缩下金属的电导率测量[J];高压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5 |
许标;何林;薛学东;;冲击压缩下钙钛矿顽火辉石的Grüneisen参数、冲击波温度及相稳定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6 |
张岱宇;刘福生;郝高宇;;100 GPa以上冲击压力区蓝宝石的近红外发光[J];发光学报;2007年05期 |
7 |
孙进;张作训;;六合蓝宝石的矿物特征及其改色加透研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1990年04期 |
8 |
邹进福,孔蓓,袁奎荣;中国东部含蓝宝石玄武岩的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模式[J];矿床地质;1996年S2期 |
9 |
邹进福;马达加斯加发现大型红、蓝宝石等宝石矿床[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0 |
韩美;山东蓝宝石质量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2年03期 |
11 |
王书平;;神秘的宝石谷[J];世界博览;1994年11期 |
12 |
石桂华;天然与合成品红、蓝宝石的鉴别特征[J];矿床地质;1996年S2期 |
13 |
石铁铮;我国东部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J];黄金学报;1996年01期 |
14 |
汤德平,江爱耕,段建平,杨齐愉;福建明溪蓝宝石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J];矿物学报;1998年04期 |
15 |
张庆麟;;台湾蓝宝石[J];中国宝玉石;2001年04期 |
16 |
张岱宇;郝高宇;张明建;刘福生;;兆巴高压下c向蓝宝石的冲击辐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7年03期 |
17 |
彭光菊;红宝石和蓝宝石[J];珠宝科技;1990年Z1期 |
18 |
郭涛,邵洁涟,颜慰萱;山东昌乐蓝宝石的颜色成因与优化[J];矿物学报;1993年03期 |
19 |
西闻;;世界上最精确的时钟——蓝宝石钟[J];科学之友;1996年11期 |
20 |
李国昌;山东昌乐第三纪玄武岩中蓝宝石的特征(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