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车辆系统中减振控制技术的研究
【摘要】:
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六次大提速,随着速度的提高,日益加剧的列车振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受电弓/接触网的受流质量和旅客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就受电弓/接触网的受流问题而言,由于接触网是由接触线构成的,对这样的弹性结构很难用一套试验设备来进行其动态性能的模拟和研究,因此大部分弓网试验都是在现场进行的,一些室内试验要么太复杂而难以实现,要么太简单而无法真实模拟。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将接触网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受电弓的实物模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模拟试验系统成为可能。在这个混合模拟试验系统中,受电弓是实物(可测试其动态特性),而接触网是一个理论模型,其动态特性通过一套伺服系统来实现,这样的一套混合模拟试验系统不仅可以模拟受电弓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性能,还可以分析不同接触网对受电弓动态特性的影响。而列车平稳性又分为垂向平稳性和横向平稳性两个方面,好的垂向运行平稳性相对较易实现,但横向运行平稳性往往不佳,被动悬挂系统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主动悬挂和半主动悬挂控制是改善列车横向运行平稳性的有效方法。
针对列车受电弓/接触网的动态特性和列车横向运行平稳性,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受电弓/接触网半实物/半虚拟混合模拟试验系统的研究:采用对接触网理论模型进行实时仿真计算的方法来虚拟接触网,将该虚拟接触网与真实受电弓通过液压伺服作动器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虚实结合的混合模拟试验系统,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开展弓/网系统的研究,为弓/网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和参数优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手段。
(2)受电弓/接触网振动主动控制问题的研究:针对铁路机车受电弓系统存在的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技术的旨在抑制振动的主动控制方案。在对弓/网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以工控机为主控器件的受电弓主动模糊控制系统,并以SS7型机车受电弓为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主动控制技术以后,受电弓弓头接触压力波动值大大降低,弓网系统的运行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3)在对传统的以迭代为基础的道路模拟器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模拟轨道不平顺的新方法:采用自适应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的多通道逆向控制方法及其自适应滤波器的实现方法,使多通道振动台模拟试验系统的响应逼近于期望响应信号,并且给出了利用此算法进行的模拟结果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控制振动台模拟试验系统,精确地再现了期望响应信号,满足了试验系统的要求。
(4)在对传统主动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车体横向加速度和作用力直接反馈的双环全主动控制策略,该控制方法既克服了直接以加速度为控制目标而出现的跑偏问题,又使得控制系统具有稳定、快速的特征。
(5)针对车辆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性和时变性,从简单实用出发,提出了基于车体质量参数在线辩识和模糊PID控制算法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使得减振控制系统能够在不同运营条件下均能够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
(6)在应用微控制技术可实现的基础上,提出变结构阻尼的概念和实现方法,并对变结构阻尼器的可实现域、示功图进行了分析、研究和仿真。
(7)在半主动控制系统中引入载荷反馈回路,克服了阻尼器参数变化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8)完成了列车横向主动、半主动悬挂控制试验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组建工作。在牵引国家重点实验室滚动振动试验台上,对试验车进行了原车被动悬挂试验、去掉原车阻尼的被动悬挂试验、基于各种控制策略和方法以及各种执行机构条件下的对比试验研究。
|
|
|
|
1 |
许玉德,李海峰,周宇;铁路轨道高低不平顺的预测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2 |
陈宪麦;王澜;杨凤春;柴雪松;吴旺青;;无碴轨道谱的初步分析[J];铁道建筑;2006年12期 |
3 |
郑越;张代润;石晓丽;黄付刚;;双环控制策略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源研究[J];电源世界;2007年11期 |
4 |
张媛;程旭东;李静;;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车轨桥空间耦合振动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03期 |
5 |
胡立发;;客运专线有碴轨道结构减振措施研究[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4年03期 |
6 |
;关于机车车辆/轨道系统随机激励函数的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1985年02期 |
7 |
罗林
,罗文灿
,朱开明
,李仰训;干线轨道不平顺紧急补修标准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1990年02期 |
8 |
谭复兴;轨道结构与车辆垂向耦合振动模型及轨道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1997年S1期 |
9 |
许玉德,李浩然,李海峰;铁路轨道养护维修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中几个技术问题的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
10 |
陈果,翟婉明,左洪福;仿真计算比较我国干线谱与国外典型轨道谱[J];铁道学报;2001年03期 |
11 |
张洁,林建辉;轨道不平顺非均匀采样信号的变频抽样重构技术[J];振动与冲击;2001年04期 |
12 |
林玉森,信丽华,李向国;短波激励下高速铁路桥上列车走行性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
13 |
郑春芳;何志伟;;单相PFC变换器中电流型控制的发展[J];电源技术应用;2002年06期 |
14 |
吴双卿,王泽勇,高晓蓉;倾角传感器检测轨道不平顺状态[J];铁道标准设计;2004年12期 |
15 |
任盛伟,刘铁,许贵阳,王彦君,张伟;GJ-3型轨检车检测系统的升级改造[J];铁道建筑;2005年11期 |
16 |
翁梁锋;林建辉;;基于小波的轨道不平顺信号分析[J];中国测试技术;2006年01期 |
17 |
陈宪麦;王澜;杨凤春;柴雪松;吴旺青;;用于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的综合因子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6年06期 |
18 |
高建敏;翟婉明;徐涌;陈东生;;基于概率分布的轨道不平顺发展统计预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19 |
杨文利;;引起晃车的轨道不平顺分析与整治[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8年05期 |
20 |
崔艳歌;赵军红;张新兴;;基于极点配置的400Hz逆变电源系统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