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坪锐  
【摘要】: 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大量兴建,无碴轨道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但各型无碴轨道的设计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无碴轨道设计理论。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无碴轨道及相关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无碴轨道设计理论,并成功应用于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试验段及250km/h双块式轨道、板式轨道设计参考图的设计中。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了无碴轨道列车荷载应力计算方法 针对无碴轨道的结构特点,建立弹性地基上的梁板模型计算列车荷载应力,其中钢轨以Euler梁模拟,承载层以弹性薄板模拟,扣件、中间层及地基的弹性支承均以弹簧模拟,采用有限单元法实现。素混凝土或水硬性支承层宜采用折减弹性模量进行计算,以反映开裂对其抗弯刚度的影响。支承层弹性模量越高、厚度越厚、层间连接越强、裂缝间距越密,开裂后的弹性模量折减程度越高。对不同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和遂渝线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和参数的正确性。 应用模型对板式轨道、双块式轨道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轨道板、底座板厚度对板式轨道承载层荷载应力影响较大,结构优化时,应着重在降低轨道板厚度、增加底座板厚度方面进行;底座板宽度宜按照45°荷载扩散角确定;尽量延长底座板长度,并在端部设置传力杆,以改善基床的受力条件;双块式轨道中结合式双层结构的应力水平较分离式双层结构低,在满足双块式轨枕埋置宽度的基础上应采用较窄的道床板宽度。 (2)建立了无碴轨道温度应力计算方法 根据连续式无碴轨道的裂缝发展特点,推导了连续式无碴轨道的温度应力、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参数分析。为控制连续式无碴轨道的裂缝宽度在容许范围内应将裂缝控制为不稳定裂缝型式。此时钢筋最大应力由混凝土抗拉强度和配筋率控制,最大裂缝宽度则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混凝土抗拉强度以及配筋率有关,均与降温幅度无关。采用C40混凝土时,为满足0.5mm的裂缝宽度要求,配筋率应达到0.73%以上,钢筋直径宜在18~25mm间选择。采用高标号混凝土道床板、低标号混凝土支承层以及滑模施工或涂层钢筋时,应对应提高道床板配筋率。 综合考虑国外无碴轨道、路面工程温度梯度取值以及遂渝线实测无碴轨道温度场,提出了我国无碴轨道温度梯度建议值。以板式轨道为例,研究了不同约束条件和CA砂浆弹性模量情况下的轨道板翘曲应力,得出无碴轨道翘曲应力可按无限大板进行计算的结论。 (3)研究了基础变形对无碴轨道的受力影响 将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桥梁挠曲变形假设为正弦和半波正弦曲线,利用考虑基础变形的梁板有限元模型和简化的刚性基础、弹性基础模型对比分析了无碴轨道承载层附加弯矩,研究认为对于正弦型基础变形引起的无碴轨道附加弯矩的计算可采用刚性基础法进行。对于刚度较大的单元式道床板,不均匀沉降限值应适当提高,以保证自重作用下不产生空吊。 梁端位移对无碴轨道扣件系统的受力影响较大,特别是错台高度、梁端转角和胶垫刚度。综合考虑列车荷载、错台等因素,从保护扣件受力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胶垫刚度时的梁端转角限值。梁端位移对无碴轨道上抬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采用大抗拔力扣件系统时,需在梁端部位加强无碴轨道与桥梁的联结。 (4)初步建立了我国无碴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 将无碴轨道设计分为功能设计与结构设计两部分。功能设计主要用于确定轨道的结构组成和施工方法等,使之满足高稳定和高平顺要求;结构设计则主要根据列车荷载、温度变化及基础变形及其共同作用确定承载层结构配筋等,使之满足强度与耐久性要求。 在对国内外无碴轨道总结分类的基础上,对无碴轨道及主要部件进行了功能分析,提出功能设计的概念以保证无碴轨道的高平顺和高稳定性。对于使用寿命要求60年的无碴轨道结构,应保证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始终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宜采用以容许应力法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方法。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可能会开裂,开裂之后抗弯刚度的降低将引起荷载作用下弯矩的改变,引入结构系数以反映此影响。以双块式轨道为例进行了路基和桥梁上单元式、连续式无碴轨道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算例表明,对于单元式无碴轨道,配筋受列车荷载弯矩控制,而连续式无碴轨道配筋则受降温和混凝土收缩控制。 (5)建立了无碴轨道落轴试验模拟模型,对无碴轨道动力特性进行评价 以弹性地基上梁板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无碴轨道落轴试验模拟模型,对板式轨道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扣件刚度对各部件加速度影响显著,为降低系统的振动水平,应采用较低的扣件刚度。CA砂浆弹性模量对轨道板和底座板加速度影响较大,底座板加速度明显低于双块式轨道支承层,且频率较低,说明CA砂浆具有一定的隔振作用,为降低下部基础的加速度水平,应采用弹性模量较低的CA砂浆。路基面支承刚度主要影响底座板的加速度,但影响程度较小。为降低系统振动水平,轨道板厚度宜取为0.2m左右,底座板厚度宜取为0.3m。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福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4期
2 李树德;;京沪高速铁路轨道设计有关问题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7期
3 刘成;刘洪东;徐大志;;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基岩水准点及深埋水准点的建立[J];铁道勘察;2007年06期
4 王中和;李成栋;;关于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定额测定的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7年06期
5 唐代伟;;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1期
6 续海龙;;京津城际无碴轨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15期
7 陈海卫;;广深港客专168m连续刚构适应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倪峰;王晓琴;;客运专线新型无碴轨道技术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30期
9 付娜;;无碴轨道结构形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10 赵国堂;提高轨道临界速度应作为客运专线设计工作的重要目标[J];中国铁路;2005年01期
11 余德武,缪柏年;无碴轨道综合接地系统方案的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05年08期
12 周斌;;客运专线土质路基无碴轨道关键技术[J];铁道建筑;2006年06期
13 肖书安;白洪林;;LEICA GRP1000用于无碴轨道施工测量[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12期
14 王安升;胡华军;;RHEDA2000无碴轨道施工技术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06年06期
15 宋净飞;;我国新型无碴轨道结构比较及适用情况[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16 石现峰;王澜;万家;;无碴轨道混凝土桥梁的徐变变形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7 卢建中;;博格式轨道板预制关键技术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07年03期
18 李瑞林;;无碴轨道控制测量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8期
19 顾泽润;徐大志;李新增;;无碴轨道桥梁变形观测方法研究[J];铁道勘察;2007年05期
20 石岱君;;浅谈无碴轨道技术性能与施工工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斌;马婷;王俊峰;王丽;张献兵;武敏;;国内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板模具技术专利分析[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二部分)[C];2011年
2 杨怀强;陈建国;;双线铁路隧道双块式无碴轨道整体道床曲线段施工快速测量技术[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双庆;刘晓明;;大别山隧道无碴轨道渗水病害分析及整治[A];高速重载与普通铁路桥隧运营管理与检测修理技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铁丽山;丁克良;;无碴轨道设标网测量[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5 冯爱枝;;教育基地修建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结构和施工工艺简介[A];《河南铁道》2011年第4期[C];2011年
6 张云青;;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浅析[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彭华;崔显付;高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建造的关键技术[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云鹏;;浅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无缝线路实际锁定轨温的测定[A];《河南铁道》2011年第5期[C];2011年
9 李彦坤;;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轨排法施工技术[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10 刘杰;叶梅新;;无碴轨道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变形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赫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高速列车走行安全性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赵坪锐;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曹建安;无碴轨道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期徐变变形和控制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陈雪华;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过渡段路基的动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金守华;无碴轨道设计理论与工艺装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杨广军;车辆—无碴轨道—桥梁系统竖向耦合振动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万家;高速列车—无碴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仿真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詹永祥;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葛勇;无碴轨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及舒适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张媛;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的空间耦合振动及其环境振动[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磊;高铁无碴轨道水硬性支承层摊铺质量与成本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2 汤焕;大跨度无碴轨道桥梁的后期徐变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兵;车辆—无碴轨道—桥梁系统的振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永胜;无碴轨道在中国东北严寒地区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2年
5 李洪涛;遂渝铁路无碴轨道路基施工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翔;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关键技术和标准跨径桥梁动力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姬来;京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结构稳定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9年
8 雷位冰;秦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邱哲峰;高速列车—无碴轨道—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的动力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李成栋;遂渝线无碴轨道施工新技术及工程造价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宝林;国内首组无碴轨道高速道岔在山桥集团问世[N];秦皇岛日报;2006年
2 首席记者 蔡立军;我国能生产无碴轨道系统钢筋桁架了[N];中国冶金报;2007年
3 记者 柳悦 通讯员 伍振 朱光平;新无碴轨道技术叫响全国[N];天津日报;2009年
4 向以桦;桥梁公司一年一步大台阶[N];经理日报;2007年
5 方讯;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用CA砂浆项目申报863计划获科技部受理[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钟邦勇 向以桦;成都桥梁厂:靠科技赢得10亿元订单[N];经理日报;2006年
7 记者 张敏通讯员 李良苏;京津城际铁路建设诞生18项新技术[N];工人日报;2007年
8 张光林;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坚持“八不揽”[N];经理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庆功;看谁先驶向京沪高铁[N];中国建材报;2006年
10 张子健 张绍清 董学明 杜惠军 廖迪 张光林 王长利;自主创新 跨越发展[N];经理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