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故障行波固有频率的单端行波故障测距法

邬林勇  
【摘要】: 行波故障测距法按所需故障信息可分为单端和双端实现方法,双端法不依赖行波在线路上的多次反射现象因此可靠性和计算精度较高,但同时它的成本较高。单端行波测距法由于仅需单端信息,不需时钟同步设备和通讯设备,与双端法相比在经济性上有相当大的优势,但现有的单端测距实时算法可靠性较差,因此单端行波测距法是行波测距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提出了一种仅利用单端行波的频率信息进行精确故障定位的新方法。与传统的基于电报方程的行波分析方法不同,本论文把有损的均匀传输线等效为多端口网络,两端相连的电力系统等效为集总电路,然后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个数学模型基础上推导输电线端点处的电流和电压在拉普拉斯域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由函数表达式的特征公式可以得到行波函数的极点与线路长度、边界条件三者的数学关系。另一方面,各个极点的位置(在本文中统一称为行波固有频率)与对行波波形进行频谱分析得到的各个频率峰值点一一对应。于是在线路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频谱估计方法提取行波的固有频率(一般采用主成分),结合边界条件即输电线终端连接的系统等效阻抗即可精确计算形成固有频率的两个反射点之间的线路长度,对故障行波固有频率两个反射点之间(一端为本端母线,另一端为故障点)的线路长度就是故障距离。 从理论上推导了单相或多相线路、无损或有损输电线、线路参数与频率无关或相关等多种情况下故障行波固有频率与线路长度、边界条件三者的数学关系,使理论基础完善。然后讨论了新算法的实现必须考虑的几方面问题: 首先研究了算法在不同故障方式下的实现方法及其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对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模混杂”现象从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两方面出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计算精度的新算法。 研究了对故障行波固有频率主成分进行频率估计的方法。对传统频域频率变换方法、时频域方法和基于谐波模型的频谱估计方法在提取故障行波固有频率主成分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讨论了不同的母线结构对算法的影响。母线结构的变化将引起行波波头形状的变化和频谱上干扰频率的产生,前者不会对固有频率主成分法造成影响,在这点上本算法优于时域行波法;后者会对算法造成影响,文中提出了新的波头识别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发现在频域仍然比时域上更容易区分故障点和对端母线的反射波。 研究了互感器设备的频率传变特性对算法的影响。通过研究,提出了利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电压行波进行单端故障定位的新方法。 在故障行波固有频率主成分测距法的理论和实现方案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仿真试验对算法的精度进行检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邰彬;;行波测距技术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上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0年11期
2 袁兆强;廖利荣;廖玄;李飞;周鑫;;数学形态学在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中的应用[J];陕西电力;2010年12期
3 甘磊;张哲;叶睆;尹项根;王志华;;基于CVT二次信号的实用化行波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3期
4 吴大立;尹项根;张哲;张小波;;行波测距硬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继电器;2006年08期
5 谭文展;关均康;;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高压输电线路双端故障定位研究[J];电工技术;2008年05期
6 李涛,张承学,胡志坚;输电线路故障定位中同步时钟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2年07期
7 杜刚;陈云良;党晓强;;电力传输线故障定位的行波技术原理与应用综述[J];四川电力技术;2008年02期
8 苏方林;;客运专线电力电缆行波故障定位方法综述[J];电气化铁道;2009年03期
9 蔡永梁;张楠;冯鸫;陈平;;基于行波原理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线路故障测距系统设计[J];南方电网技术;2011年02期
10 尹贤龙;肖友强;方明;;GP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2005年04期
11 朱开强;;GP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年02期
12 杨淑英;袁宝;;基于反向行波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定位[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年06期
13 ;简讯[J];电力电容器;1988年02期
14 杨文荣;;文摘[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0年06期
15 范振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运行维护和异常诊断[J];电力电容器;1988年01期
16 范振雨;;高压互感器的运行维护和试验诊断[J];华北电力技术;1990年08期
17 吴斌;琚立生;;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优越性及其应用[J];电力电容器;1993年03期
18 李充;;新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偏差小[J];宁夏电力;1996年04期
19 李汶青;伍超;李彬;;220kV线路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故障分析处理及存疑[J];供用电;2011年01期
20 邵长顺;;互感器—局部放电测量[J];华北电力技术;198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凌;;输电线路单双端行波测距实例研讨[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2 查珑珑;郭应征;;弹性圆柱壳固有频率的广义变分原理[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3 马晓兵;尚新春;韩明芬;;柱壳和球壳振动的固有频率计算及模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4 刘权;郭迎福;肖钊;;基于LabVIEW的等强度悬臂梁固有频率测试技术[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钟铁毅;袁明武;;流固耦合船体结构振动计算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6 钟铁毅;马骏;;桅杆振动固有频率的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7 郭学彬;肖正学;肖旺新;陈晓林;;爆破地震波的频谱及测试系统的频响问题[A];第七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郑修才;许明田;;求解组合系统振动问题的一种新方法[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卷)[C];1995年
9 赵焕新;;阴极框架振荡原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余志刚;卢文秀;褚福磊;;基于P型有限元和免疫算法的梁裂纹识别方法[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林勇;利用故障行波固有频率的单端行波故障测距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林圣;基于暂态量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分类与定位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林景栋;配电网故障定位和负荷均衡的图算法[D];重庆大学;2002年
4 杨建明;三环传动弹性动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1年
5 刘云鹏;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的电气定位及诊断[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6 黄桢;油管柱振动机理研究与动力响应分析[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胡白香;磁流变液夹层梁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季涛;基于暂态行波的配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王瑞杰;基于动态响应分析的点焊接头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10 严凤;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行波定位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冀川;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行波测距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潘巍巍;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与定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洪丽娜;用于软件故障定位的差异比较方法及其改进[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邵会臣;电网直流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系统[D];山东大学;2010年
5 郭俊宏;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及其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6 夏长根;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行波定位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7 李学鹏;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及其故障定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8 邱庆春;基于PMU的输电线双端故障定位算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9 白涛;基于模糊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故障恢复重构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王进强;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祥:提出固有频率五种新模型[N];科技日报;2003年
2 湖南 柳建国;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音叉固有频率[N];电子报;2004年
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李莉;精确化故障定位提升网维水平[N];人民邮电;2008年
4 李中;我国电力线路故障定位难题被攻克[N];中国电力报;2007年
5 如皋市城西中学 崔柏冬;物理课堂语言艺术摭谈[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刘学斌;运营商亟须IP网络运维医护专家[N];通信产业报;2008年
7 太原技师学院 韩茂忠 米国强 田新平;液压设备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7年
8 格林威尔科技发燕尾服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工程师 张学功;格林威尔:网罗大客户2M数字电路测试[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吉金元赵亮 王天宝;赵红林:誓做装备监造兵[N];科技日报;2008年
10 乐俊淮 郭亦菲;解读无形杀手夺命之谜[N];中国国防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