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红层软岩开挖边坡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程强  
【摘要】: 本文针对红层软岩地区公路等工程建设项目中突出的开挖边坡灾害问题,结合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几个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室内试验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及长期监测、数值模拟、经验类比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红层软岩岩体结构及岩体力学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水平地层、倾斜地层红层软岩开挖边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以及红层软岩风化剥蚀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主要研究成果有: (1)本文研究按照红层软岩地质结构特征,分类研究其致灾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通过对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省等多条高速公路红层软岩边坡工程的广泛调研,按地质特征将其分为近水平地层、倾斜地层和断(层)—褶(曲)破碎地层三个大类以及12个亚类。根据边坡工程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红层软岩边坡岩体结构的分类体系,划分为5个大类和11个亚类。论述了各类岩体结构特征、控制性结构面和坡体变形破坏模式。 (2)采取红层软岩典型岩样,进行了抗压、抗剪和蠕变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大剪试验,研究了红层软岩结构面抗剪强度特性。根据结构面的充填性将其分为张开少充填、闭合无充填、薄层充填和厚层充填四类。选取各类结构面进行抗剪强度试验,总结了典型结构面在剪切荷载下的变形特性,给出了典型结构面强度和变形参数参考值。 (3)红层软岩结构面特别是软弱夹层的流变性显著,通过软弱夹层长期强度与短期强度试验资料分析,建议软弱夹层长期剪切强度可取短期剪切强度的75%。 (4)通过原位监测、室内崩解试验和调查研究揭示了红层软岩风化崩解机理。红层软岩的风化崩解是温度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温度或水环境的改变并不能引起其快速风化崩解。 (5)边坡风化剥蚀的原位监测表明:气温高温差大时,泥岩边坡的风化剥蚀速率大,反之则小。中等雨强以上降雨次数对泥岩边坡的风化剥蚀量影响较大,二者呈负指数关系,小雨强降雨次数的影响不显著。泥岩在高温时的反复浸水失水情况下具有很强的风化崩解性,因此泥岩边坡的风化剥蚀主要发生在气温高降雨多的夏季。四川盆地东部某原位监测工点的数据表明,泥岩边坡5月~9月的风化剥蚀量为19.19kg/m2,占年风化剥蚀量(29.9 kg/m2)的64.2%。 (6)近水平红层软岩开挖边坡灾害模式主要有滑坡、岩体拉裂变形、崩塌落石等。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表明,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滑坡灾害以软弱夹层或层面为底滑面,陡倾节理为后边界,裂隙水压力对滑移破坏有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实例给出了开挖松动区确定方法。在分析近水平红层软岩流变性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坡体稳定性的流变力学分析的决策方法。 (7)倾斜地层的红层软岩开挖边坡灾害主要是层面与节理切割岩体的滑移失稳,破坏模式取决于层面与开挖面的空间关系(详见本文第二章、第六章)。针对顺层结构红层软岩边坡的滑移—拉裂型破坏,提出了基于岩层失稳长度的开挖松动区确定方法。 (8)提出了深挖路堑边坡工程系统的动态设计方法:在工前进行详细的勘察,查明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分析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正确的判断并进行合理的开挖和防护工程设计;施工期间进行施工监测和动态设计;在施工完成后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 (9)通过生态防护前后的现场模拟降雨试验和坡体温度和水分的长期监测与研究,揭示了红层软岩边坡生态防护后能有效防止坡体表层风化剥落灾害的机理。红层边坡采用生态防护技术,能有效地消除表层的溅蚀和冲蚀、延迟坡面产生径流的时间、减小坡体雨水的渗透深度;同时具有减小日气温对坡体温度的影响深度、降低坡表温差(包括日温差和年温差)以及高气温时的降温和低气温时的保温等作用;还能使坡体浅层岩土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些优点使生态防护后的红层软岩边坡能有效防止表层风化剥落和水土流失灾害。 (10)针对红层软岩开挖边坡致灾机理和破坏模式,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加固防护技术,包括生态防护和工程防护有机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适用于红层软岩边坡工程的生态防护设计原则,以及基于合理坡比的生态防护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米海珍;牛军贤;李如梦;;红层软岩破碎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探讨[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隋永志;苏培东;李作兵;;红层软岩滑坡稳定性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32期
3 邱恩喜;谢强;赵文;张理;;基于岩体质量的红层软岩边坡坡度设计公式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2期
4 杨永鹏;金衢盆地红层浅埋引水隧洞工程地质研究[J];浙江地质;2001年02期
5 郑佩莹;曾祥勇;杨淋;;川渝红层软岩水平互层对桥梁扩大基础承载力影响有限元分析[J];重庆建筑;2009年05期
6 郭永春;谢强;文江泉;;红层软岩结构特征与工程评价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6期
7 唐然;汪家林;范宣梅;王义军;;西南某水电站右坝肩开挖边坡稳定性三维有限元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8 朱迪生;张光碧;蒋明建;陈红其;;昔格达组地层内暗渠开挖边坡稳定性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07年03期
9 吴敬武;朱松坚;陶连金;;公路石质高边坡开挖加固方案的优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11期
10 张德佳;严秋荣;刘涌江;;红层软岩土路堤变形及沉降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0年04期
11 杨德龙;王洪辉;黄凡;张贵宇;张兆义;;山区高速公路开挖边坡失稳监测预警系统研制[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5期
12 吴礼舟,黄润秋;膨胀土开挖边坡吸力和饱和度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8期
13 邱端武;;浅谈一般土贮岩爆破雨季施工的安全技术[J];广东科技;2006年02期
14 刘燕;吴国雄;朱小容;刘剑峰;;西部红层软岩地区高速公路路堑与隧道方案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5 黄润秋;唐世强;;某倾倒边坡开挖下的变形特征及加固措施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6期
16 张明荣;;引洮工程红层软岩工程特性蠕变试验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6期
17 程强;周德培;封志军;;典型红层软岩软弱夹层剪切蠕变性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18 邱恩喜;谢强;石岳;赵文;;修正SMR法在红层软岩边坡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19 阳栋;王国体;;基于ABAQUS的开挖边坡应力重塑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0 蔡坤华;张卫东;周燕强;王永勇;章伟;;杭长高速公路古滑坡治理措施与施工监测[J];路基工程;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别桐;井兰如;;岩体结构概率模型模拟和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2 徐继先;;岩体结构面三维随机模拟与岩体块度计算[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马超锋;李晓;成国文;蒲丛林;;工程岩体完整性评价的实用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张林洪;;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张广健;张思俊;;随机块体理论及其在隧洞工程中的应用[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全国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1992年
6 彭柏兴;王星华;;红层软岩大直径嵌岩桩承载性状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显光;;云南大保高速公路K407水害边坡加固处理技术[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杜景灿;陈祖煜;弥洪亮;汪小刚;贾志欣;;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王国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的应力状态方法[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井兰如;;岩体结构面随机网络及其在离散单元法、渗流计算以及块体分析理论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强;红层软岩开挖边坡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贾蓬;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结构面影响下隧道围岩破坏机理数值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刘小伟;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宋琨;花岗片麻岩体渗透特性及水封条件下洞库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6 吴琼;复杂节理岩体力学参数尺寸效应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7 魏玉峰;白鹤滩水电站多层位复杂介质坝基岩体结构特征及岩体质量分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胜;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抗力体地质缺陷及加固处理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袁进科;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邵江;开挖边坡的渐进性破坏分析及桩锚预加固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大仕;“红层”软岩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熊力;红层软岩崩解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3 卡毛措;大型地下洞室结构面空间预测及其应用[D];兰州大学;2012年
4 施星波;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岩体结构面产状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雍睿;室内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丁王飞;滇西红层软岩地区填方路基边坡抗震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王晓明;裂隙化岩体渗流特征及涌水量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云福;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岩体结构面识别方法研究及系统研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邹静娴;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对大坝工程稳定的控制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罗杰;滇西红层软岩地区挖方边坡抗震设计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礼兵 张进 通讯员 柯营之 唐汉春;楚天第一生态路[N];湖北日报;2005年
2 马继华记者 张红梅;我市开展在建电站防洪度汛安全检查[N];玉溪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辛义生;晋济:山与路和谐延伸[N];山西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彭源长张一龙;澜沧江的绿色算术[N];中国电力报;2007年
5 记者 曹中夫 通讯员 张文毅;辽宁水工院半年揽来2.7亿项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迈步和谐之路[N];四川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建平 林亮;杭州地质灾害隐患千余处[N];杭州日报;2005年
8 通讯员 田冬 驻山西首席记者 石中生;晋济高速公路建设凸显和谐发展理念[N];中国交通报;2006年
9 吴敏;承载徽文化 融入山水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10 朱红伟;依托科技 加强预控 东线淮安四站顺利推进[N];中国水利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