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

王峥峥  
【摘要】: 本文对隧道的抗震分析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围岩-隧道相互作用问题的静-动力联合分析模型,分析了高烈度地震区跨断层隧道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特性,进而开展了强震作用下跨断层隧道灾变机理与控制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论文从汶川地震收集的山岭隧道震害资料出发,结合计算机仿真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手段,主要在以下五方面展开工作: (1)深入调查分析汶川地震中都汶公路受损隧道的震害情况及其地质构造;并对酒家垭隧道、紫坪铺隧道、龙洞子隧道和龙溪隧道等跨断层隧道进行震害评估;最后给出启示。 (2)为了突破传统动力人工边界不能兼顾静力效应的局限,基于现有的无限元理论,提出无限元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制相应辅助程序。 (3)为考虑动载作用下岩石、混凝土材料的动态特性(应变率的强化效应和损伤的弱化效应),根据李庆斌率相关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写相应子程序。利用建立的无限元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和李庆斌率相关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子程序,对跨断层隧道进行非线性地震损伤分析,研究强震作用下隧道的损伤分布及发展情况。并且借用希尔顿-黄变换(HHT)的波谱分析技术,对输入地震波进行能量分析。 (4)提出利用损伤指标和能量指标进行隧道抗震安全评价。包括利用损伤发展反映隧道抗震薄弱部位的损伤累积和渐进破坏过程。并在借鉴柔性比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抗震层概念,通过有无抗震层的隧道抗震安全评价,考察抗震层的减震效果。最后将抗震层应用于实际工程。 (5)开展跨断层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跨断层隧道的动力反应规律;了解跨断层隧道衬砌开裂过程及破坏形态;探讨跨断层隧道设置抗震层的减震效果,最后对比分析了模型试验与损伤计算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窦占祥;;隧道消防系统灭火设施的合理性设置[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4年10期
2 苏晓峰;;浅谈施工通风对隧道方案的影响[J];铁道建筑技术;2009年09期
3 阮增宝;;延安东路越江隧道规划的回顾[J];地下工程与隧道;1987年02期
4 康明;;光纤感温探测技术在隧道消防保护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年16期
5 张慧玲;;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隧道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9年08期
6 姚朝钦;;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长大隧道安全问题浅析[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6年03期
7 张生瑞;马壮林;徐景翠;;高速公路隧道内交通事故分布规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王雁平;;CRH3动车组单车隧道压力波特性估算[J];铁道车辆;2008年08期
9 关宝树;;浅议降低隧道工程造价问题[J];学术动态报道;1998年03期
10 周春宏;;深埋长隧洞地质超前预报技术[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11 马红伟;;兰渝线兰州至广元段隧道内坡度折减研究[J];甘肃科技;2009年08期
12 倪洪亮;戴忧华;赵庆鑫;;高速公路隧道事故分布研究[J];公路;2010年04期
13 丁尧;李天斌;李永江;范大波;;达陕高速某隧道塌方机制与数值模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4 齐向军;李翔;刘汗青;;公路与铁路并行隧道间距确定及影响分析[J];公路;2006年07期
15 刘伊江;;地铁隧道内列车活塞风的计算方法[J];都市快轨交通;2006年05期
16 魏隽;;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的实验力学方法综述[J];山西建筑;2009年31期
17 马云东;范斌;;基于活塞风理论的高速铁路隧道衬砌压力计算改进方法[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8 叶蔚;张旭;;基于改进的CFK方程的隧道CO浓度限值的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0年S2期
19 周亚宇;;高速动车组通过合武铁路湖北段隧道空气动力性能测试[J];铁道建筑;2011年04期
20 ;铁路运营隧道洞口式机械通风设计参考算例(摘要)[J];铁道标准设计;197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蔚立元;李术才;梁巍;周峰;李东升;;隧道建设运营中的各种灾害及研究方向[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Ⅲ)[C];2009年
2 邱豪磊;林啟基;;苏花公路先进隧道通风排煙技术之探讨[A];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蓓;冯炼;余南阳;;铁路隧道斜井送排式通风数值模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4 肖广智;;铁路客运专线隧道修建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肖广智;;岩溶隧道主要设计原则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6 叶蔚;张旭;;射流风机纵向通风隧道怠速运营CO浓度限值讨论[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骆建军;王梦恕;张顶立;;通风竖井对隧道内压力场的影响研究[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杨;梅元贵;;客运专线隧道压力波数值分析中经验系数确定方法介绍[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仲欣;闫泽华;何洋;甘晓露;;隧道式干燥机长度和风温对银杏叶干燥的影响[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王双绪;;印度洋Ms8.7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GPS、跨断层观测变化及对未来地震趋势的预测意义[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峥峥;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立明;隧道火灾烟气的温度特征与纵向通风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赖永标;隐伏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及其智能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任锐;公路隧道复杂通风方式物模试验的适用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李颖臻;含救援站特长隧道火灾特性及烟气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李少刚;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闫治国;隧道衬砌结构火灾高温力学行为及耐火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赵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气动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周丹;长大隧道、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算法研究及应用[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恺;成兰线跨断层隧道的错动破坏机理研究及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郭孝峰;埋地电力隧道温度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禹鑫;跨断层管道抗震措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关永久;高速列车在隧道内会车过程的气动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长翔;隧道进出口路段车辆安全运行分析及防雪棚修建的相关建议[D];长安大学;2010年
6 陶伟明;列车通过隧道空气阻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田伟;隧道低噪音沥青路面材料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马坤;近接工程对既有高铁隧道的影响及监测方法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2年
9 许鹏;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尹亚明;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在长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宣;穿山越岭的高铁隧道[N];人民铁道;2010年
2 记者 孙瑞生 通讯员 张永;应县至繁峙公路工程开工建设[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3 黄树金邱耀斌;厦深铁路梁山隧道挖进50米[N];厦门日报;2008年
4 谢成龙;州交通局:高度重视《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N];凉山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张明海 魏占军 李来源;崇山峻岭创奇迹[N];张家口日报;2010年
6 中铁一局深圳分公司龙头山项目部 张君 唐博学;关于隧道施工的案例与思考[N];建筑时报;2007年
7 记者 陶海音;沪昆客专湖南段建设进展顺利[N];湖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董恒;穿越大秦岭 圆梦好时代[N];中国交通报;2011年
9 曲秋平;安全引导融入“导游式”服务[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赵志礼;少了机声隆隆 多了鸟语花香[N];中国交通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